2023年09月11日 第10版:
  • 打造更多“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

    编者按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的共有家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重大部署。近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屇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暨“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专题协商会,委员、专家踊跃建言,积极献策,努力为我省打造更多“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贡献智慧力量。

  • 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底色 提升人民更美好生活成色

    “城,所以盛民也。”为进一步增强我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让人民在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提出如下建议。

    补功能,筑牢美好城市生活的基础。坚持“面子里子、地上地下”一体推进,聚焦地下管网、垃圾处理、美化绿化等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在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中,建立量化到市、县(区)、街道的一体化城市功能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从便利性和舒适性出发,完善功能规划和建设,强化“小街区规制”。

  • 高点定位 高标谋划 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前瞻思维、科学谋划,推动合肥城市群协调发展。借鉴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经验,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加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构建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城市数据共享,建设社会功能健全、规模合理扩大、宜居宜业自然循环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

  • 协同发力做强产业支撑 夯实皖北城市高质量发展基础

    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是加快我省高质量发展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构筑皖北一体化发展格局。在省级层面编制皖北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地区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市群发展。明确蚌埠、阜阳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打造产业链“链主城市”。全生命周期开发建设产业园区。

  • 提升省域副中心带动能力 引领沿江城市群协同发展

    推动我省沿江城市群联动发展、协同发展,是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题中之义。建议:

    加快转型、夯实基础,提升产业层级。聚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力“一区四地”建设,引领沿江城市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造船航空产业,做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服务长三角面向国际的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和航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同合作区。抢抓算力经济新机遇,打造国家数字产业集群示范区,实施“工赋长江·智造名城”专项行动。

  • 加强文化功能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系统梳理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启动“文化标识培塑工程”。系统谋划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以传统文化为创意内核,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创造一批符合年轻人品味的新消费品牌和业态。

  • 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建设天下英才向往之城

    加强人才竞争力、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是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强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支持合肥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构建“三楔三环”公园城市新格局。从省级层面扩容省际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新开、加密欧美等国际航线,提高国际航班频次。大力提升高端人才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力度,提升“江淮优才卡”服务项目管理水平。

  • 对标沪苏浙提升中心城市与县城综合竞争力

    中心城市是区域要素的聚集地,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建议在有限的竞争窗口期迅速布局占位。加快做强中心城市,推进中心城市与紧邻城市及周边县城同步发展。加强与南京、杭州都市圈联动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早日批准实施《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合作园区、毗邻区等方式建设芜马宣、合滁宁、淮宿徐等产业走廊。加快提升各中心城市经济体量与辐射带动力,推进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蚌埠皖北地区中心城市、阜阳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 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需求大、利益主体多、开发周期和收益回报预期不确定,这要求实施主体必须具备强大的投融资能力。

    完善项目评估定价。合理确定城市更新的范围和边界,研究出台城市更新涉及的资产在定价、交易、流转、盘活等环节的办法。对涉及历史建筑、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物文化保护的资产,明确专门的补贴性、导向型办法。

  • 加快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步伐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再上台阶

    独立工矿区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加快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步伐,助推我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议,在强化组织保障上提档加力,成立高规格的省级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地方政府探索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独立工矿区土地盘活制度,帮助协调解决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产业更新发展上重点着力,对标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4大模式,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循序推进;鼓励更新探索,重点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充分利用矿区边残矿石资源及废角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延伸产业链、布局新项目,探索“矿区治理+生态产业”更新模式。在资产权属调整上精准用力,支持地方政府实现推动居民避险安置和生态修复,研究出台涉及独立工矿区改造省属企业的闲置资产置换管理办法,支持省属企业将闲置资产移交地方。在改造资金平衡上协同发力。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按照政策银行融点、省里补点、国家争点的方式,多方协同,推动改造资金实现动态平衡。

  • 数据赋能社区治理 夯实智慧城市基础单元

    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础单元,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搜集分析,能有效实施决策评估,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服务。

    推动职能整合,构建统一平台。将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等平台系统、天网工程探头等视频系统,统一纳入一体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为社区减负。将社区指挥调度、社会管理服务大厅的各种职能统一整合到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受理处置、考核通报,构建共享、联动、协同的城市管理体系。

  • 加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打造城市“第二空间”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统筹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建议:

    绘制地下基础设施“一张图”。开展“公益性地质勘探”普查,建立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划分地下空间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宜开发区。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地下空间规划数据信息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进行管理。

  • 防走老路 避开弯路 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探出新路

    预防“一刀切”、采取“渐进式”,因地制宜施策。尊重城市既有建成环境,不搞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实现“在城市上建城市”。实施“一城一策”,围绕“人民可感”提出定性、定量目标和可实施的具体行动。

    破解“老问题”、防范“新问题”,精准靶向施治。加强城市体检成果转化应用,突出体检与更新的精准对接,形成问题清单和治理清单,强化“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实施评估”的工作闭环机制。围绕更新计划,深化细化重点片区体检,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及时发现新问题。探索“社区设计师”制度,以设计师为纽带将“接地气”和“专业化”结合起来,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 加快服务业升级步伐 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皖美服务”品牌,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有力提升了城市发展活力,但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慢等问题。为此建议:

    服务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定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调整交通、电信等基础产业,商业、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金融、信息通讯等现代化服务业的投资占比。加速我省服务业内部行业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活力

    守创共进,培育创新创意源泉。设立大学生首次创业贷款,设定必要条件,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加大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激励力度,推进校区、社区、园区资源共享,为青年提供各种房租补贴、就业保护、创业辅导等服务,推广“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激发新生代企业家创新热情,探索政企双向挂职。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