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神州四面八方,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之一,包括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浙江、安徽。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曙光熹微,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发展序列清晰明了,犹如一条伸展苍枝的文化藤蔓,既串起斗转星移的时间,又系起山川阻隔的空间。
1985年,凌家滩遗址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自1987年以来,先后开展14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墓地、祭坛、作坊、建筑遗迹、多处居址,以及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经测定,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
1957年,崧泽遗址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经过发掘,出土了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大量珍贵文物。1979年,根据崧泽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提出了“崧泽文化”的概念,这是上海地区用本地地名命名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因崧泽遗址而命名的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一环,绝对年代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崧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马家浜文化的去向、良渚文化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2021年,崧泽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989年,东山村遗址发现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经过几次发掘,清理出多处房址、灰坑、墓葬,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数百件。
东山村遗址相当于崧泽文化的早中期。崧泽遗址墓葬之间主要通过随葬陶器和玉石器的数量显示初步的社会差别,但差距较小。东山村遗址高等级大墓与一般小墓实行分区埋葬。这种分区埋葬现象,在长江下游甚至在全国都是首次发现。
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镇,又称良渚遗址群或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和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年代为距今5300年至4300年。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中良渚古城遗址为整个良渚社会的“王城”。自2007年发现并确认良渚古城之后,经过10余年不间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已经有了基本认识,古城城址区可分为四重。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可见良渚先民规划古城之时视野之广阔。遗址先后发现不同阶段的良渚文化房址、成排分布的房屋台基以及石头盲沟组成的排水系统、神庙建筑基址、碳化稻谷堆积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