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崧泽遗址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经过发掘,出土了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大量珍贵文物。1979年,根据崧泽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提出了“崧泽文化”的概念,这是上海地区用本地地名命名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因崧泽遗址而命名的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一环,绝对年代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崧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马家浜文化的去向、良渚文化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2021年,崧泽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崧泽文化在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上都有重大进步,发明了管钻穿孔、犁耕农业和快轮制陶等技术。崧泽文化还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信仰和一定的礼仪制度,如墓葬中男性陪葬石斧、女性佩戴玉璜。
“崧泽文化和崧泽社会以及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长江中游、中原、海岱、西辽河流域等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和社会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高度复杂化、层级化是崧泽社会的基本面貌特征,不妨形象地称之为‘社会金字塔’。”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认为,构建崧泽社会金字塔的,是包括上海青浦崧泽,浙江嘉兴南河浜,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高淳薛城、张家港东山村,安徽含山凌家滩、马鞍山烟墩山、芜湖月堰等遗址在内的长江下游和新安江—钱塘江流域沪、浙、苏、皖境内数百处崧泽文化聚落群体。
作为大崧泽文化圈的凌家滩遗址,不少学者认为其相当于崧泽文化的中晚期。2007年,凌家滩遗址发掘的23号墓,揭示了一座上下2层至6层,由钺、璜、玦、璧、锛、龟等300多件玉石器构建的崧泽文化晚期“玉敛葬”,神权祭祀阶层在崧泽社会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高等级祭祀礼仪功能区在凌家滩的出现,体现了崧泽社会强大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组织管理能力。”叶润清认为,凌家滩揭示了崧泽社会金字塔最上层的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