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本报记者 冯长福
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面积与总产均居全国第三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省小麦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但小麦产业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一些短板与弱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李金才教授。
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
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本报讯 近年来,安庆市多措并举发展早稻和再生稻生产。据初步统计,今年该市早稻种植面积近70万亩,同比增加2.5万亩,再生稻面积增加近10万亩。
安庆各地借助“稻谷补贴”资金的大头,用来补助规模种植早稻和再生稻的生产主体。桐城市对种植双季稻和再生稻继续实行补贴,每亩根据不同情况补贴100至200元。望江县、潜山市、怀宁县等县市区对于规模种植早稻的大户每亩给予150至200元补贴。
时至大暑,在阜南县王堰镇蔡郢村、卢楼村、小集村等地,橙黄色的南瓜正集中采摘上市。种植南瓜头一年,产量高、质量优,达到预期目标,这让三个合伙人更加坚定了回乡创业的信心。
南瓜地的主人是三名“80后”。单禹璋是阜南县王堰镇人,在上海、合肥和国外打拼多年,从事金融、环保行业。刘怀军也是王堰镇人,在杭州开办有纺织厂。杜雷是阜南县王店孜乡人,在新疆等地做建筑工程生意。
清晨,趁着气温还没有上升,明光市明东街道魏岗村的养蜂人缪成明便在蜂箱旁忙开了,只见他坐在凳子上,头戴防蜂帽,娴熟地打开蜂箱盖,取出蜂巢,成群的蜜蜂飞舞着,盘旋着,嗡嗡作响。
“看着蜜蜂在面前飞来飞去,感觉它们就是陪伴自己的朋友,心情很舒畅。”缪成明说。
本报讯 近年来,砀山县唐寨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生产黑色鸡枞菌,撑起村民“致富伞”。
日前,在唐寨镇侯口村,一排排标准化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明亮整洁,棚内一株株黑皮鸡枞菌破土而出,摇摇晃晃探出脑袋,如雨后春笋般撑起褐色的“小伞”,一排生机盎然的景象。村民们看着小巧可爱的鸡枞菌,满脸喜悦,熟练地采摘成熟的食用菌,忙得不亦乐乎。
七八月份,葡萄正处于果实膨大和着色期,必须切实抓好肥水管理。
施肥。为增加浆果体积和重量,提高含糖量,增加着色度,促进果实成熟整齐一致,可结合病虫防治,喷施0.2%至0.3%的磷酸二氢钾,连喷2至3次。
控水。浆果着色期水分过多,会影响糖分积累,着色慢,降低品质和风味,易发生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等,某些品种还可能出现裂果,应严格控水。连续4天以上晴热天即应灌水抗旱,晚上灌水,早晨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