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2023年03月08日 第02版:
  • 精神文明勾勒“皖美画卷”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之一,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

  • 用实招挺民企提信心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让灵活就业更有保障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临时性、弹性、平台型、创业型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兴起,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职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面对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他们的劳动权益如何得到更好保护,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突破口。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没有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大提升。郑永飞建议,引导各县(市)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高位承接产业转移、精准对接产业链条,与城市经济体建立产业关联并形成产业循环。鼓励县域间在分工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利用产业互补性与关联性开展产业合作,形成建立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县域产业发展体系。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为路径,强化县域产业特色,利用好、发展好基于农业产业链延长的县域特色产业和竞争优势,将农业与县城二、三产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跨界优化配置,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规划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

  • 把茶叶变成村民致富的“金叶”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余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说进了她的心坎里。

    余静是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余静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在大湾村发展茶产业,发动群众对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并积极引进市级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在茶叶深加工上做文章,还提供了茶园管理、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大湾村创建培育“大湾村”农产品品牌,努力让“流量”变“产品”,拓展售卖渠道,带动农户增收。余静说:“发展茶产业,首先要关注茶叶品质,推进老旧茶园和低产茶园的改造,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高质量的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园。此外,在改造老茶园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并且优化品质和加工工艺,推动特色产业链式发展。”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