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文化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据省文旅厅统计,“五一”假期期间,全省游客接待量恢复至2019年的130.9%,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的136.2%。今年乡村游为啥这么火?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近日,记者深入六安、芜湖等地,感受乡村旅游复苏新活力。
“嗒嗒嗒嗒”……近日,记者走进五河县临北回族村的两层小楼里,在二十几台缝纫机、压烫机前,工人们正忙活着加工童装。
“最近天气热了,再加上临近六一儿童节,我们现在手上接到的订单比较多。”村民李国光熟练地低头缝纫,缝纫机嗒嗒作响。看着这位干脆利落的女性,谁能想到她之前日子是多辛苦。
“自从范仲淹纪念馆开馆,每逢周末、节假日就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我们村现在可是出名了。”“五一”假期过后,广德市柏垫镇刘福桥村的旅游热度依旧不减,近一段时间不少人慕名而来。刘福桥村大刘村依托资源禀赋,主打“古”字牌,围绕“产业富村、文化兴村、旅游活村”目标打造文化新村。据悉,自范仲淹纪念馆开馆以来,刘福桥村大刘村共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五一”期间日接待量达1000人次。
“咱们再加把劲,争取早日完工。”5月16日,在宣城市旌德县三山村,利用老房改造的“村田里”民宿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阶段,民宿负责人徐飞虎正忙里忙外查看施工进度,工人们正忙着搬运材料、粉刷墙壁,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地处皖南的三山村,青山环绕、绿水蜿蜒、梯田旖旎,独特的梯田画卷正成为旌德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宣城市艺术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近年来,三山村通过整合资金打造了集三山艺术公社、农耕文化长廊、荷花形观景台等景观节点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发展了500亩梅园,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俺们有诉求,直接打电话给网格员,有时乡领导直接来给俺们服务。”近日,金寨县花石乡茶棚村村民汪德全对花石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点起了赞。
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花石乡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联双管”工作,科学合理划分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实行干部“包组联户”制度,收集群众诉求并及时解决。
用数字怎么“种”双孢菇?
走进宿州中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自荷兰的先进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将菌菇种植从劳动密集变成智力密集。秸秆和禽畜粪便通过混料线自动混合并输送到天车,再送入发酵隧道。发酵过程中控制系统会自动控制温度和氧气浓度。发酵完成后,运料车将发酵料运到菇房,通过自动上料机送入床架。智能温控菇房通过中控电脑精准控制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智能设备和数字化系统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而且解决了双孢菇种植的季节影响,实现了四季生产,且全环节可控,产量高,质量好。工厂化、立体化的种植模式还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公司负责人石亚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