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8日 第11版:
  • 用活包公资源,推动崇德尚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安徽是文化大省,也是中华早期文明发源地之一。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有较大贡献的老子、庄子等皖籍历史人物中,大多为特立独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或学者。北宋时期的包拯,官员出身,因其砥行立名,成为垂范后世的中华民族先贤代表。也唯其屈指可数,为后世尊崇礼敬,无论是上层社会官人,抑或下层黎民百姓,都交口称赞包拯的事迹;其历史形象,经过宋元以来历朝叠加形塑,甚至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包公”“包青天”。从宋史中清廉直道的包拯,到民间故事历代咏流传,“包公”形象,早已成为徽风皖韵中的安徽文化标识。

  • 领略更真实的“铁面包公”

    包拯是千年以来清官的典型代表,围绕包拯而形成的包公廉政文化,影响深远。

    包拯的清正廉明光耀古今,却也无形中遮盖了他身上的其他突出特质。探寻包拯的一生,可以看到他从政经历丰富,担任过知县、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三司使、枢密副使等,无论在地方府衙还是在中央的监察、交通、工程、财政、国防、外交等部门和岗位都担任过重要职务,且政绩卓著,以现在的标准评判,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复合型人才。

  • 却砚诗之余

    宋朝年间,兴起贡端砚,有郡守趁机巧取豪夺,打点京中王公贵族,牟利自肥。包拯到端州任上,令工匠用心制作贡品,自己不取一砚,作诗《书端州郡斋堂》明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 包 河

    包河,又名包家河,部分文献又称作包家池或包公池。据传说,宋仁宗要将庐州城赐予包公,包公坚辞不受。在皇帝的坚持下,包公只选择了一段护城河,留与子孙。后世有学者分析,这正是包公清廉无私的表现。河产不比田产般可分拆、可典卖,子孙依河而生,每日捕鱼取藕,有所生计,却也不致暴富,失了勤俭持家的好门风。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