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深刻阐释、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依靠文化主体性,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江淮大地上,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安徽正高举旗帜、凝心铸魂,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担当,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
本报讯(记者 张岳)6月2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安徽12组16人荣登榜单。
他们是:40年坚守地质勘查一线、孜孜不倦钻研物探技术的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学毅;实干苦干16载获20项国家专利、匠心点亮万家灯火的“高空舞者”国家电网淮北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王正波;捐肝救父、父子同“肝”共苦感动万千网友的涡阳县“00后”大学生李嘉诚;无偿献血21载、诠释人间大爱的“60后热血阿姨”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春光社区居民王淑军;一诺千金、24年扶老助幼建设家乡的蚌埠市阳光爱心协会发起人沈智配;不畏严寒挺身而出、接力勇救一车5人的阜南县许堂乡陈坡村村民周伟杰,阜阳市颍泉区周棚办事处茨河居委会居民吕振康、吕智慧;10余年照顾病患一家人、不求回报彰显大爱的好邻居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新培社区劳动村小区居民罗孝根;30多年坚守焊接岗位、创新创造熔炼“工匠精神”的滁州市某安防科技公司焊接师沈强;扎根大别山从教39载、愿做一棵教书育人“老杨树”的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杨明生;奋不顾身入火场、勇救两位九旬老人传佳话的芜湖运泰公交公司司机朱华,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凤凰花园小区居民汤美华、汪胜;自办图书室、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的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退休教师汪从学;19载邮政代办重信守诺的“义务邮递员”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汪锡熊。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聚焦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推深做实主题教育,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进入教学体系、全环节纳入教育过程,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全课堂,积极探索实施“1+5+N”课程育人模式,着力构建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教学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扎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端午假期,全国夏季“村晚”皖美畲乡示范展示活动在宣城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精彩上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村民观看,营造出欢乐祥和的端午节氛围。
本报通讯员 李晓红 郭城安 摄
航空产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芜湖市湾沚区的乡野之间,10年间崛起一座航空产业新城,如今这里已形成较为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用飞机”。
这座“航空小镇”是如何崛起的,它的成长密码是什么?近日,记者实地调研采访。
“眼睛盯球,脚下找球,在找球前移动,击球时脚下要踩实……”6月21日下午,伴着嘹亮的哨声,来安县第二小学乒乓球社团课后延时服务课开始了。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日常训练,从基础站姿、找球站位到节奏把控,每个步骤都有模有样。
“课后延时服务解决了我接送孩子的问题,减轻了我们家长的工作压力,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家长陈锡钰说。她和爱人下午5点半才能下班,不方便接孩子放学,孩子放学回家后也没人管。学校开设课后延时服务后,孩子有老师指导陪伴,安全问题不用担心了,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