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如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5月24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第八次圆桌会议上,这一话题受到地方国资平台公司负责人的普遍关注——
国资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发展上理应当好“排头兵”。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好转的态势趋于明朗,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但经济运行仍面临内生动力不强、微观主体信心不足等压力。
农田“大托管”,成效如何?近日,记者到“大托管”发源地淮南走一遭,一探究竟。
午收在即,沿淮平原已是一片金黄。在凤台县丁集镇前元村外,麦浪滚滚,一直延伸到村部后面。记者通过无人机看到,村庄周边尽是连片的农田,满目金黄。
“我们村约有2500亩耕地,除少数旱田外,已托管了2060多亩,托管率超过80%,实现应托尽托。”前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磊指着村部后面的麦田给记者介绍,以前前元村土地分散,都是小田块儿,两块田之间还有田埂,不适合机械化耕种,大型机械进到田里掉头都困难。实行“大托管”后,平掉了1000多条田埂,腾出了30亩土地。土地整合后,耕作条件很好,适合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降低,种植效益提高。
水源保护,事关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黄栗树水库,是一个约16.5平方公里水面的高峡平湖,位于全椒县城西20公里黄栗树大山之中,这里是全椒县乃至滁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供应全椒全县及滁州城区部分居民生活用水。
为保护好一湖碧水,自2017年黄栗树水库保护区划定批复以来,当地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齐心协力,加大河湖保护与生态修复力度,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多亏了交通部门帮助我们协调解决裕溪船闸拥堵难题,优先保障运煤船通行,缓解了公司生产用煤燃眉之急。”日前,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据悉,该公司位于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是国家大型支农物资化肥生产企业,每年需求原料煤约120万吨,主要由南京西坝港船运通过裕溪闸至园区中国物流合肥基地码头。3月以来,受芜湖裕溪闸修建的影响,船舶排队过闸时间需用时20天以上,使得该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料煤频频告急,对春耕生产用肥、省内供水企业自来水给水消毒、园区20多家企业生产所需蒸汽供应等造成影响。
5月19日,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穆台村合发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采摘早熟西瓜新品“美都”。该村通过对3600余亩土地整村大托管,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特约摄影 陈 彬 摄
本报讯(记者 汪国梁 通讯员 宋竹萌)近日,由国网安徽综合能源公司、国网安徽经研院联合开发的39张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成功向新加坡BITGREEN CARBON公司出售,实现安徽首笔国际绿证交易。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有国内绿证和国际绿证两类。企业购买绿证后可用于抵消外购电力碳排放。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是国际绿证的主流品种,每张证书对应1000千瓦时绿色能源结算电量。国网安徽综合能源公司、国网安徽经研院此次开发并交易的国际绿证位于合肥南七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经英国绿色认证有限公司认证的发电量为3.9万千瓦时。
“去年公司减免各种税费约4.2亿元,今年又收到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近千万元,我们对绿色公交的转型升级更有信心了。”近日,合肥市公交集团财务部经理许寒芸告诉记者,面对传统公共交通行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助力下,近年来,合肥公交集团陆续新购3000余辆新能源车,线路长度增加1430余公里,定制线路55条,有效保障市民乘车出行。
本报讯(记者 汤超)省林业局日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省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和2023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
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对2022年以来毁林毁草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和专项整治,强化自查自纠,建立问题台账,综合运用通报、约谈、曝光等措施推进整改工作完成,并全面梳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涉林政策。专项行动开展期间,省林业局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对公民举报毁林毁草行为实施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