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8日 第12版:
  • 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近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奔赴明光市、定远县等地,在田间地头、厂房车间蹲点调研,围绕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人才等焦点问题,记录下一个个生动故事,描绘安徽乡村振兴的时代新貌。

    村民如何致富?

    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4月10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来到了明光市管店镇,在该镇育苗大户何正东的800亩育苗基地里,一个个大棚内热气腾腾,甜叶菊苗挤挤挨挨,一边享受着“桑拿”,一边舒展着“枝叶”。

  • “农头工尾”促产业振兴

    夏季将至,位于滁州市琅琊区的知名品牌饮料公司的健康饮料生产线日渐忙碌,装瓶、打包、封箱……一瓶瓶气泡水、乳茶饮料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琅琊区围绕“农头工尾”,将本地产出的特色水果、蔬菜、奶类等,通过产地冷链保存运输,直接供应饮料加工企业,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找到了新出路,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产品结构多元化、生产技术现代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品牌定位高端化的良好态势。同时做大传统产业能级,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多元发展,丰富农业产业层次,用产业化推动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一手抓“田间地头”增产增效,一手抓“市场端头”导向延伸。

  • “两山银行”带来好收益

    4月下旬,宣城市旌德县柳溪村1156亩白茶基地刚刚结束繁忙的采茶季。3月下旬以来,基地负责人熊来生一直在“连轴转”,疲惫却又难掩喜悦:“今年茶叶效益非常好,供不应求,茶叶刚做好就被客商拉走了。今年总产值预计能达到2300万元。”

    好的效益给了熊来生极大信心,他打算再流转村里3600亩山场,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黄精等。熊来生能顺利快捷地流转山场,得益于柳溪村的“两山银行”运营模式。

  • 无为科技兴农有作为

    4月19日至20日,全国农田建设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现场会,在无为市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区召开。近两年,无为市共投资20.5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11.29万亩,建成超万亩以上的项目区达53个,为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打下了基础。

  • 好生态强了村富了民

    近日,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杨兵说,羊肚菌头天下午装车,第二天就能摆上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餐桌,丰富了他们的“菜篮子”,富裕了咱们的好日子。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西河口乡是典型的山区乡镇,耕地少,传统农作物种植规模有限,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是当地干群的头等大事。“有劣势也有优势,生态环境就是我们推进产业兴旺的最好资源。”西河口乡党委委员陈银凤说,西河口乡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壤酸碱度适宜,生态环境非常好。据此,2022年6月,西河口乡通过招商引资,在郝集村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踏上了产业振兴之路。

  • “送岗上门”助安居乐业

    “现在农闲,本来想去城里找工作、打短工呢,正好市人社局今天到俺村里开招聘会,帮忙介绍了一个灵活就业岗位。”界首市邴集乡赵大庄村郭曹寨村民孙大姐说。

    近日,为帮助广大群众尽快就业,实现稳岗增收,也为了解决企业用工慌、用工难问题,邴集乡联合界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界首市惠民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在邴集乡开展巡回招聘会,提供“招聘到村、送岗上门”服务。

  • “内外兼修”打造宜居环境

    4月23日,笔者走进淮北市百善镇道口村,看到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近年来,百善镇以宜居乡村美起来、产业发展富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为目标,以生态整形、以产业塑骨、以文化铸魂,“内外兼修”,全面激活乡村发展潜力,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

  • 深耕细作,做好“振兴答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产业兴旺是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强调,在乡村发展方面,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记者在蹲点调研中发现,明光市的甜叶菊小镇和定远14个乡镇产业集中区的建设,正是对做好“土特产”文章的有力诠释和生动实践。从调研情况来看,做好“土特产”文章,我省具有先天禀赋,各地也已铆足了劲、拉满了弓,安徽“土特产”文章必将大放光彩。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