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1日 第03版:
  • 勇攀量子产业化高峰的“追梦人”

    周雷,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获评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等。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并在“党代表通道”亮相。

    投身量子研究10多年来,周雷潜心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和实用化开发。无论是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武合干线”“墨子号”星地一体广域网络,还是上海陆家嘴金融网、合肥量子城域网等城域网络建设,他始终奋斗在科技创新一线,带领团队在量子产业之路上收获累累硕果,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 守护美丽黄山的“中国好人”

    李培生是黄山风景区的“放绳工”,以山为家,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 李培生每天要在黄山之巅行走10多公里,25年来放绳高度达1800公里,相当于攀爬了200次珠穆朗玛峰。胡晓春是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一年有超过300天朝夕与迎客松为伴,每天每隔两小时例行检查,监测、记录松树细微变化,12年如一日守护迎客松。

  • 守护公平正义的“老黄牛”

    刁志岭,生前系利辛县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

    扎根审判岗位35年,刁志岭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努力让每一位当事人在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35年如一日,无论是在审判业务工作中,还是在庭务管理工作中,刁志岭处处干在前、冲在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倒在立案窗口,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 煤矿安全开采的探路者

    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

    袁亮开创性提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开发出煤矿瓦斯治理全套工艺技术,破解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安全开采技术难题,并主持编制中国首个《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他负责组建的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于2022年2月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多种粮种好粮的“种粮能手”

    徐淙祥,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等荣誉,2022年荣获“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植能手项目第一名。

    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协会”,每年普及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多项,承担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审定的新品种在全省乃至黄淮地区推广。2022年6月27日,徐淙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 坚守深山的“扁担教师”

    叶兴旺,黄山市祁门县箬坑学校退休教师。曾获“中国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安徽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

    叶兴旺35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用扁担挑着30多公斤重的教材,翻越30多公里的山路,挑起了山里娃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所在的乡村不仅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还先后走出20多位大学生。

  • 赴汤蹈火勇为先的“消防勇士”

    徐长青,宣城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曾被评为“安徽省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

    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5年来,徐长青参与各类灭火救援3000余起,亲手营救遇险群众数百人,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2021年7月,超强台风“烟花”袭击宣城,他在宣州区新田镇成功营救5名被困群众;2022年在广德“9·17”等厂房灭火扑救中,他都冲在最前面,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

  • 轮椅上圆梦的世界冠军

    张淼,残疾乒乓球运动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际残疾人运动员健将等荣誉。

    31岁的张淼出生于萧县赵庄镇张朴楼村,自小因病双腿致残,14岁开始专业乒乓球训练,先后夺得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女团金牌、2011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乒乓球锦标赛女团金牌等79枚奖牌。2022年3月2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北京市大运河漕运码头举行,作为第五棒火炬手的张淼顺利完成火炬传递任务。

  • 用坚守点亮最美青春的奋斗者

    郭慧慧,濉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2022年,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20名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郭慧慧是我省唯一入选者。近年来,她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三支一扶”毕业生、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义务宣讲英烈事迹的退伍老兵

    唐先义,全椒县石沛镇周岗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先后获得“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1952年,18岁的唐先义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66年复员回到家乡。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被追授为烈士,长眠于周岗烈士陵园后,唐先义就多了一个新身份——周岗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每逢重大节日,他总会前往40公里外的全椒,义务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50多年来,唐先义累计宣讲1000余场。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