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我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粮食产量高位攀升,乡村振兴开局良好。2022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10971.3万亩,较上年增长6.9万亩;总产820.02亿斤,较上年增产2.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2022年11月25日,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在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形成安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施工图,明确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目标思路举措。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
2022年5月,省政府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包括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等“干货”十足的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保费缓缴政策继续“扩面”,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网成本,阶段性减免企业房屋租金等,“真金白银”扶持企业,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增活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022年8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超越由美国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投入使用以来,到目前已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为国内外170多家科教机构提供了实验条件,支持科研人员开展3000多项前沿研究,取得系列重要科研突破。
我省开展“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创建活动,2022年底各市分别建成3个至5个,力争到“十四五”末,所有重点点位实现全覆盖。“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以公园广场、景区景点、交通场站、文化设施等为重点,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品位。通过推行环卫保洁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优化作业模式和作业流程等,实现公共区域卫生无死角、“城市家具”无污渍、水体清澈无垃圾、道路保洁见本色、绿化绿地见景观。
2022年5月25日,全省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推进会议在合肥召开,部署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新徽菜·名徽厨”行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健康口腔行动、安心托幼行动、快乐健身行动、便民停车行动、放心家政行动、文明菜市行动、老有所学行动10项暖民心行动。
2022年11月初,2021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国家考核结果“出炉”,我省获评优秀等级,反映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稳步实施净土保卫战;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出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确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去年1月至11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2.6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7.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2.8%,好于年度目标3.1个百分点。全省19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4.5%,好于年度目标3.6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土壤环境保持安全稳定。今年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2.8%,连续三年稳居90%以上。
我省加快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步伐,全省首轮亩均效益评价于2022年6月底全部完成,提前半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评价全覆盖。16846家规上工业企业参评,亩均税收和亩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6.6万元、355.1万元。创新“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运用金融资本助力工业转型升级,截至11月底,全省共发放“亩均英雄贷”6230笔、总金额1854.8亿元。
2022年2月7日,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要求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学党史与办实事相结合,以真抓实干作风办好民生实事,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一改两为”以来,全省干部队伍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敢于“同先进比高下”的志气越来越足,敢于“对顽疾动真格”的骨气越来越足,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的底气越来越足。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调研走访、公开接访等方式,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自己的“履职清单”,为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2年12月30日上午,经过6年建设,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一条贯通南北的江淮大运河雄姿展现,长江、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引江济淮工程具有供水、生态、航运等多重功能,总投资912.71亿元,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工程通过“一级切岭、双线引江、三湖调蓄、四路北上、八大枢纽”的工程布局,形成一条长江至淮河的输水通道、运输航道,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惠及皖北、豫东5000多万人口,形成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