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范孝东)1月31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陶明伦主持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何树山、杨光荣、韩军、魏晓明出席,副主任王翠凤列席。
会议指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人心的大会,是一次发扬民主、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大会。大会的成功召开,对于激励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更加积极投身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火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省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韩俊同志的讲话要求,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找准人大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忠诚履行职责,积极担当作为,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以高效能监督助力中心任务落实,以高标准代表工作凝聚推动发展合力,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的省两会,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广泛听取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也对做好全省民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把守好民心作为最大政治,用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推动省两会精神尽快落地见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产业开放为重点,以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亳州、铜陵、宣城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外贸大平台和运输大通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奋力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
本报讯(记者 张岳)1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安徽13人荣登榜单。
他们是:退而不休重上三尺讲台、暖心守护“一老一小”的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中李小学退休教师梁邦定;12年间义务帮助千余名走失人员回归家庭的“寻亲院长”淮北市阳光心理医院院长王博;“好婶娘”25年义务抚养3名侄子侄女、爱心传承亲情美德的亳州市涡阳县牌坊镇西常村村民袁玉兰;残疾夫妻33年上门义务理发过万次、扶残助残为民服务不停歇的蚌埠市龙子湖区两站小区居民黄来义、王艳;守护万家灯火、敢于创新传承匠心的“光明使者”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宿州供电公司三级职员、输电运检中心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廖志斌;10年坚守偏僻哨所、守大家护小家的“80后”夫妻91737部队三级军士长赵克克、91737部队“哨所一员”刘俊兰;巡检途中勇救落水者、用生命完成最后“托举”的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三湾村安林组居民、原沪蓉高铁金寨工区巡防员郭字宏;父子接力义务守烈士墓60载、重信践诺护忠魂的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岭村花门楼组村民黄克胜;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一线29年的滁州市明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福红;身残志坚、借力电商扶残助残闯新路的“瓷娃娃”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舒苑社区居民黄勇;护路20载、用脚丈量大山守护百姓平安出行的老党员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新田村村民王诗进。
本报讯(通讯员 斯实)1月31日上午,副省长张曙光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见证省农行新产品发布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调研指出,近年来,省农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全省 “三农”中心工作,牢记“三行”定位,不断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快、措施实、力度大、效果好,县域“三农”贷款增量、增速、总量均走在全省前列。
本报讯 1月30日,《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用实干实绩书写平安文章法治答卷 安徽政法系统开拓创新助推平安建设迈上新台阶》,报道安徽政法系统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不断提高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能力,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全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实干实绩书写平安文章法治答卷。
本报讯(记者 李明杰)全省行业协会商会达3618家,同比增长299家;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1.9万家,开展社区服务活动11万项……记者从1月30日召开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我省民政系统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出新招、出实招、促实效,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丰静)1月30日,合肥市1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申报专项借款,全部通过住建部审查,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授信441亿元,借款资金将用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安置房建设以及安置房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1月31日,中建二局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一期项目部邀请书法老师为一线奋斗者书写春联、福字等,表达对劳动者的新春祝福。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1月31日,当涂县五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姑孰镇清源社区在姑孰镇清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喜迎中国年 社工在身边”迎春活动。社工人员与辖区居民欢聚一堂,用传统的包水饺、送春联等习俗,为大家送上新春的祝福。
本报通讯员 欧宗涛 张三五 摄
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1版责编/贾学蕊 版式/赵琦 本版责编/王海东 版式/吴磊
要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