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的“太平嫂”手工坊内,村民王孝琴和工友们一边说笑,一边手脚麻利地将一颗颗LED灯珠串珠、套管、编网……
“去年,手工坊刚办起来的时候,一共就6个姐妹,由于操作不熟练,6个人一天才编3张灯网。现在,单人单日就可以编5张。”王孝琴告诉记者,按今年的行情,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太平嫂”手工坊已经成为当地妇女灵活就业的新天地。
4月18日,记者来到全椒县古河镇古河村西河湾边,微风拂面,绿意盎然,俨然一派“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白天干点农活,晚上大家都去小广场跳舞、遛弯,现在住在村里舒心得很。”见到记者,66岁的村民徐正祥“秀”起了幸福生活。
然而几年前,西河湾还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原来,因为地势较低,西河湾成为了生活污水排放地,多年的污泥沉积,让周边的大坞子、小坞子逐渐成为了黑臭水体,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窗户一开,一股恶臭味扑鼻而来,满屋子都是,家里的小孩都不愿意回来。”提起前些年的生活,徐正祥忍不住摇头叹气。
4月20日13时许,一辆电动汽车驶进舒城县客运东站国网充电站。车主方孙武出行前要给车子充满电。
停好车、插上充电桩、扫描充电桩上二维码等一系列操作后,方孙武的爱车开始了“补能”。“我的车是混动的,20分钟差不多就能充满,够从舒城到合肥跑个来回。”
“运动次数、锻炼时间、卡路里消耗能量等运动数据随着运动强度在显示屏幕上实时更新,一目了然。”4月18日下午,在当涂县姑孰镇东大社区马军寨一村,居民宁震和邻居正在崭新的智能双位坐推训练器上锻炼,时而交流着各自的体验感受。
“现在都是智慧健身器材,既方便又科学智能,我们没事就来锻炼。”宁震口中称赞的地方位于小区两栋楼之间的一块“小旮旯”,原先虽然也是一个健身场地,但由于器材简易陈旧、功能单一,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运动需求。经过改造后,面积不仅扩大了,地面还铺上了彩色塑胶,也多了一组智能器械,有双位坐推训练器、双位漫步机和竞赛型健身车。
前不久,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居民徐勇芳,因脑梗导致四肢麻木无力。于是,她在老伴的搀扶下,步行不到10分钟,住进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别看这里只是社区,却和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联通,水平不低。”徐勇芳说,以前她去市二院住院,需要先坐7站公交,再步行至少1公里,单趟下来,得花将近1个小时。
谷雨时节,皖南山区春雨不断。4月21日,记者来到南陵县工山镇寺冲村。村民胡小红正忙前忙后做家务,水龙头一开,清澈洁净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淌出来。
“以前像这种大雨天气,山上水库的水都浑了,自来水管放出来的水也不干净。现在好了,家里全天不断水,水质又好。”胡小红告诉记者,家中用了几十年的水井已经废弃了。
“药按时吃了吗?手部按摩操有没有定期做?”4月22日,在铜陵市铜官区石城路街道幸福社区,记者跟随晖仁养老院护士一起前往辖区胡妹你老人的家进行上门服务。
“药吃了,手部按摩操也有做。”胡妹你老人的老伴钱根余回答了护士的提问。胡妹你老人今年74岁,患有脑梗后遗症,行走困难。照护的重任落在钱阿姨一人身上,这让73岁的钱阿姨直言吃不消。
4月24日,记者来到淮南毛集实验区毛集镇中心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有序地跨障碍、爬短梯、走木桥,一片欢声笑语的活动场景。
“小朋友们喜欢这些活动,不知不觉就增强了体能,提高了实践能力。”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变得强壮,毛集镇中心幼儿园负责人梁小雪颇感自豪。她向记者介绍,延时服务由家长自愿申请加入,教师轮流值班,在周一至周五的课后开展美术、音乐、科学、手工和运动等活动课程,每天不同,在拓展儿童多元化能力的同时给孩子陪伴。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责编/计翀 版式/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