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7日 第4版:
  • 培优合作社 “抱团”兴产业

    ■ 本报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章琪

    村落地处深山,满眼绿意葱茏,村居环境整洁,农家庭院温馨……阳春三月,走进青阳县酉华镇乐元村,如同走进“世外桃源”。

    这个山高林密的皖南小村里,有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青阳县振东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里山多地少,位置较偏,短板在地少,而优势在山多,非常适合发展黄精等中药材种植。”该合作社负责人吴振东告诉记者,自2012年6月合作社成立以来,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陆续利用林地和荒山种植黄精6000余亩。

  • 违法建设巡查 管控常态化

    为有效遏制新增违建的出现,南陵县籍山镇以“严控新增,消除存量”为目标,持续推进违法建设常态化巡查管控行动。

    加强监督,镇村合一共同监管。成立由镇长为总责任人,镇建设办、创建办、国土所、联村干部为巡查责任人,村主要领导为村级监管第一责任人的农房建设监管小组,严格落实农村居民建房“四到场”制度,做到建筑放样到场、基槽验收到场、施工过程到场、竣工验收到场。

  • 宣城做强脱贫村集体经济

    本报讯 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宣城市去年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4.12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11个。该市脱贫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扶持壮大脱贫村集体经济。同时,进一步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聚焦产业发展,汇聚多方合力。大力推广“抱团共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市已实施66个“抱团共建”项目,总投资达2.57亿元,67个脱贫村从中获益。2022年该市109个出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61.6万元,较2021年增长31.3%。

  • 激活规范并举,让新业态更好促就业

    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网约家政服务员……近年来,这些由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稳就业、促发展的新引擎。

    什么是新就业形态?概而言之,是指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种就业新模式。新业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的特征,不同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的人群都能在新就业形态中找到“用武之地”。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由新业态吸纳。疫情期间,新业态作为就业“蓄水池”的社会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不少旅游、建筑等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纷纷涌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中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恰恰是做骑手、开网约车帮助他们在特殊时期兜住了底、渡过了难关。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有624万名骑手通过美团获得收入,其中,81.6%是来自县域乡村地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28万人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 “旧窑厂”变身“新景区”

    痘姆古陶发源于潜山市痘姆乡,与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的薛家岗人类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同出一脉,被考古界公认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潜山市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建痘姆古陶特色村镇,让古陶焕发出勃勃生机。

    潜山市整合财政和市场主体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古陶抢救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加固改造龙窑,建成非遗客厅、三宝国际陶艺馆、艺术家工作室等系列产业场馆3000余平方米,形成年产5万件餐器、茶器、花器、酒器等文创产品的能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