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4年06月14日
进入舒城,就闻到了茶香,茶香是舒城的标签。而在舒茶镇,茶不仅香,还像是长大了的村姑,学会了描眉画眼点唇穿着打扮,显出生动无比的妖娆多姿。这下好,奔着舒城小兰花茶叶而来的茶客们,又多了赏春游玩的额外收获,成了游客。
身为生在茶乡的舒城人,我是深知舒城茶叶魅力的,偏偏又与舒茶有了另外的缘分,那是三十多年前就读高中的地方,记忆之深刻,至今清晰如初。近些年也曾有过几次机会到访,却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探究,闻听舒茶已成为热门旅游景区,必须郑重一游了。
街道的宽阔整洁在情理之中,206国道的一段,几十年前就是穿街而过,如今更为宽阔整洁,两边还添加了热情的花木点缀,行驶和行走其间如同遇到迎宾的仪仗。不同的是,此仪仗不是威武的军人构成,而是五彩缤纷的少女和活泼可爱的孩子。
直奔我熟悉的九一六茶园,层层茶棵簇拥的梯田,不再森严,返老还童似的,有了青春的容颜。幽香的兰花和红艳的映山红以及绿树编织而成的登山步道车道,团团围裹,分明是隆重敬献的彩色哈达。沿路烂漫还不够,还点缀其间,与碧绿的茶相融合相映衬,争相比美。远远近近的青山、绿树、稻浪、桃林、油菜花、溪水等等,同样不甘寂寞,争抢着入镜,它们也是风景。我恍惚了,在茶香为主的舒茶,谁才是主角,谁才是配角?
采茶的茶农不用说,是景中人,游客也是,可以参与其中,是风景中的一笔。育茶、种茶、采茶、炒茶、制茶和卖茶,茶成了媒人,从往昔的走出去转变为把人吸引进来,手工炒制与现代化机械炒制并存,刚制成的新茶任你品尝。茶,和从茶延伸出来的茶叶制品,总有你喜欢的那个。一块“最美茶园”的标示牌就是骄傲的宣示,不只是采茶的春天,已经四季游人如织。一个家在舒茶的同学自豪地告诉我,当年只是借助合肥到安庆的要道优势,在路边摆个卖茶叶的摊点挣钱养家,现在抖音卖茶,还开了饭店,生意好得忙不过来。
回首过往,地处舒城、庐江、桐城三县市结合部的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1958年9月16日的亲临视察而一举成名,不仅诞生了毛主席一生当中唯一的为茶叶而写的题词“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红日照舒茶》的文章也因此进入1977年九年级语文课本。先只是1968年建起的“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在一件件当年的实物面前瞻仰和怀念。随着舒茶镇把发展的焦点从茶叶扩展到旅游和文化等其他领域,舒茶摇身一变,而茶则是魅力之源。
年老的人可以在此怀旧,缅怀曾经的火热年代,回顾传统农业和生活方式的纯朴;忙碌的中年人时间最宝贵,零距离感受茶的生长制作过程,既是走近大自然,也是增强对茶香的品味和理解,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年轻人是活泼好奇的,新鲜,美丽,陌生,就是可爱的喜欢的,任其选择;孩子们是小鸟,扑腾着翅膀到处飞,还有老师布置的研学任务,在玩中学习知识,收获多多。即使是夜晚,装上了霓虹灯的九一六茶园层层梯田,原本只在白天可见的“九一六茶园”几个大字也以光的形式战胜了黑暗,从茶园顶部射出的巨大光柱更是俯视四方,在夜晚也显示出魅力和存在感。
站在舒茶,我情不自禁地会想到我出生的晓天,我对茶的认知是从那开始的。山峦起伏,竹木茂盛,花果飘香,茶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但不是主角,却是发源之地。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茶叶来说,则是茶香不怕山林密,舒城小兰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慢慢地在全国的茶叶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随着声名日盛,几乎达到了茶香满舒城的地步。
舒城全县茶园面积达10万亩,舒城小兰花茶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舒茶镇独占8000亩。更难得的是,舒茶远远不满足于此,还从全省闻名的“茶叶之乡”走向了茶香舒茶和画里舒茶,真正是幸福了自己,也幸福了世界的目光和五湖四海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