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急难愁盼”吹哨 法官携良方报到

□本报通讯员 石兴辉

版次:4  2021年07月30日

办案周期缩短了,立案程序简便了,想找法官容易了……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得益于淮南市两级法院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审判职能,创新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将均衡结案常态化,立规申请立案“最多跑一次”,在村居、社区设立法官联系点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均衡结案常态化

5月10日,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合议庭仅用14天便作出了判决,且双方当事人对判决结果都表示满意。

“让群众不等,用判决说理,把纠纷化解,我认为这就是法官为群众办实事。”负责此案的民一庭员额法官张晨说。

2020年以来,淮南中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均衡结案的部署要求,将均衡结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分析研判,从时间、空间、质量三个维度,着力优化完善均衡结案工作机制。

“均衡结案,一方面是时间上均衡,每月、每季、全年审判执行工作高效有序运行,没有前松后紧、时松时紧、年终突击现象;另一方面是空间上均衡,各个法院、各个业务部门、各位员额法官均衡办案,没有忙闲不均、发展失衡现象。”淮南中院审管办主任曹祝萍说,“我们结合实际,完善法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重点工作周、月调度通报制度。对结案排名靠后的基层法院进行约谈,层层传导压力,激励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推动实现收结案动态平衡。”

针对基层法院人案矛盾突出的情况,报经安徽高院批准,淮南中院将案多人少、审判压力大的田家庵区人民法院的交通事故案件、婚姻家庭案件分别分流至大通区人民法院和谢家集区人民法院,一定程度缓解了田家庵区法院的办案压力,实现辖区基层法院办案数量总体均衡。2020年,全市法院案件平均办案周期42.27天,较2019年的50.79天缩短8.52天。今年1月至5月,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下降至31.68天。

在夯实均衡结案工作的同时,淮南中院狠抓个案审判质效监管,推行类案和关联案件检索机制,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和裁判尺度。基于审判实践推出6类案件裁判问答,衡平个案审理,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促进类案同判。

安徽高院发布的《2020年度全省各市法院审判质效综合评估情况》显示,淮南法院以总分91.92获全省第一,实现连续四年在全省法院审判质效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今年6月全省法院审判质效综合评估通报中,淮南法院均衡结案综合指数位居全省法院第一方阵。

诉讼服务更便民

6月初,王女士来到田家庵区法院,起诉逾期未还款的借款人,却发现缺少2份材料。在立案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王女士通过邮寄的方式补交了材料,随后成功办理了立案手续。“真没想到,我就去法院一次就立好案了。”王女士格外欣喜。

立案如此方便快捷,得益于淮南中院今年3月出台的《申请立案“最多跑一次”的规定》。该规定明确,当事人申请立案符合要求的,法院应当及时立案。当事人提交的立案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补正内容、期限。之后当事人可通过网上立案、邮寄立案等方式向法院递交补正立案材料。

立案不难,是老百姓感受司法公平正义的第一步。淮南市两级法院全力打造多元化、多层面、多渠道的综合性诉讼服务平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诉讼服务,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司法为民温度。当事人可以通过邮寄、移动微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等渠道申请立案。全市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均安排专人向当事人介绍手机APP诉讼服务下载路径,指导当事人使用在线诉讼,提高网上诉讼服务平台的使用率。

“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小事,往往是群众的大事。”凤台县人民法院毛集人民法庭庭长储士宏说。今年4月,一名男子来到毛集法庭,替卧病在床的84岁老母亲洪某咨询立案事宜。储士宏带领书记员来到洪某家中提供立案服务,后又来到洪某床前开庭审案,有效维护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出行不便的特殊群众提供预约立案和上门立案服务,是淮南法院诉讼服务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中的一项,这份清单中还有诉讼服务“马上就办”,明确对群众咨询查询、材料收转事项申请等诉讼服务等项目,马上就办、一次办结;高校教师“帮你来办”,即淮南中院与淮南市师范学院合作,设立“法律专家调解工作室”,引入第三方法律专家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纠纷“村里去办”,指法院将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送进乡村、社区,形成覆盖乡村社区的纠纷解决和便民服务大平台。

法官一线解纷争

“我的回迁房当初是外甥帮忙交的钱,登记的是他的名。当时说好以后我住在新房子里,现在他却要用来当婚房,我想去法院告他。”刘大爷看到小区里公布的“法官联系点”电话号码,立马拨通了淮南中院法官江峰的电话。

“刘大爷您别着急,舅甥亲,打断胳膊还连着筋呢,我下午就来你们小区看看。”江峰来到刘大爷所在小区,在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把刘大爷和他的外甥喊到一起,宣传民法典关于居住权的规定,并当场确认了刘大爷的新房居住权,化解了一场可能成为诉讼、影响亲情的纠纷。

在村居、社区设立法官联系点,法官下沉基层化解纠纷,是淮南市两级法院主动融入诉源治理的一大举措。3月29日,淮南中院即出台《关于大力开展“基层吹哨、法官报到”活动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司法服务进门,将社会综合治理切实从简单粗放“向上对应”,向精准施策“向下着力”转变。意见明确,全市法院要推动实现乡镇(街道)法官工作站(室)全覆盖,主动融入地方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参与创建“无讼社区”;建立诉调对接制度,法官进社区指导开展人民调解,进行司法确认;畅通乡镇(街道)、社区法官工作站(室)与法院视频连线对接,实现纠纷在线调处、咨询在线解答、协议在线确认,实现群众化解矛盾“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目标。

意见出台后,淮南中院40名员额法官下沉至基层,在联系村(社区)挂牌,设立法官联系点。每名法官每月至少到联系村(社区)一次,融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协调各类解纷资源,开展政策法规宣传、矛盾排查化解。全市法院至今已在1103个村(社区)设立法官联系点,司法服务、多元解纷的触角遍布城乡。

八公山区人民法院以镇(街道)综治中心为依托,将法官联系点作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推进“无讼社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派员入驻综治中心宣传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强化与基层派出所、“老娘舅”、“邻里帮帮团”等调解力量的协作联动,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合力,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谢家集区法院发掘民间调解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指导乡镇街道组建“老支书调解队”“老班长调解队”“老嫂子调解队”。利用“三老”的品德、威望,将德治、自治、法治相融合,按照“村里事,就在村里解决”目标,不断提高多元解纷实效。今年1月至5月,“三老”调解队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49起,有效降低了诉讼增量。

寿县人民法院开展“法官进村入户解民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官”联络工作机制,实现全县278个村(社区)法官全覆盖。法官定期走访联系点,指导人民调解、开设“法律讲堂”、开展巡回审判,将纠纷解决在基层。

民生权益早兑现

安徽某房地产公司在售房时向张某等62名购房者许诺所售房屋系某小学学区房,但张某等人收房后发现,所购房屋根本不在相关学区。淮南市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房地产公司赔偿62人违约金共计85万元,房地产公司却没有主动履行义务,张某等62人便向淮南中院申请执行。

淮南中院执行局第一时间立案受理,由5名执行法官分工负责执行这起群体性涉民生案,并立刻在线上对该房地产公司财产进行查控,同时约谈房地产公司法定代表人,告知其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拒不履行可能承担的责任。经过沟通协调,加上法律威慑,被执行人同意按仲裁裁决书履行义务。考虑到该案申请人众多,且大都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联系困难的实际情况,执行法官还在当事人递交执行申请时即关口前移,为62个案件逐一建立台账,登记预留申请人的银行账户信息、执行款转款文书材料等,确保执行款一旦到位便能随时划拨到申请人账户上。

3月30日,被执行人缴清了85万元执行款,淮南中院执行局很快将款项分配到申请人账户,62个执行案件仅用13天就全部执结到位。

为努力让老百姓的“纸上权利”尽快变为“真金白银”,从3月下旬开始,淮南中院组织全市法院统一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行动,各基层法院开辟绿色通道,坚持快立、快执、快结,穷尽手段提高执行到位率,做到优先接待、优先立案、优先执行和优先兑付“四优先”,执结了一批涉及追索劳动报酬、赡养费、抚恤金、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民生案件。

截至6月11日,全市法院开展集中执行行动17次,出动干警512人次,拘传被执行人65人,司法拘留9人,查封房产20套,共执结涉民生案件664件,执行到位2371万余元。

6月11日,淮南中院专门举行“执行案款集中发放周”活动,全市法院将6月初执行到位的部分案款进行集中发放,现场共发放执行款1219万余元。“及时兑现执行款,不仅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彰显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见证执行案款发放活动的人大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