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跃迁 激活新动能

■ 本报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吴梦竹

版次:04  2025年04月30日

4月24日,在位于宁国经开区港口园区的安徽鸿桥空气减震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团队正在对新一代空气弹簧活塞进行极限载荷实验。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红杰介绍,他们凭借40项专利技术,叩开了全球顶级供应链的大门,实现从“国产替代”到“技术反哺”的产业跃迁。

鸿桥的蜕变是宁国市科技创新浪潮中的一个缩影。该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每年设立4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需求问题清单,设立科技攻关任务,与合工大(宁国)产业研究院、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施联合技术攻关项目。与企业共同发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人才认定机制,提高人才与企业的适配度。

“政府打造的‘创新生态’真正激活了企业发展动能。”安徽省华晟塑胶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徐正辉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依托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与浙大、合工大共建实验室,提升产品性能与工艺精度标准,成功打入欧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包括华晟公司在内,宁国市8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需求导向+院所攻坚”的协同机制,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中鼎研制的电驱动系统油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亚新科已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实现量产无飞边皮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隆生产的气门嘴全球细分市场排名第一;德特威勒已成为国内乘用车制动系统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

从基础材料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矩阵已在宁国市的产业版面上逐渐成形。

“我们将持续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基因,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与资本赋能,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宁国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