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老年食堂找不到”“医院附近停车位不好找”“网上办事流程不够简便”……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暖民心”行动、实施“惠民清单”工程,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但也有部分群众对民生工程带来的变化感受不深,建成的惠民设施存在群众不知晓,找不到、用不上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民生措施制定不够精准,在政策出台前,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考虑不够周全,在落实落小落细上没做到位,没有精准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有些党员干部在执行政策中只想到了“我觉得”,却没有考虑到“群众觉得”,落实政策简单化、“一刀切”,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说明,民生工程宣传引导不够,群众知晓度不高,建成的惠民设施推广力度不足,政府与群众信息不对称,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彻底打通从社区到小区的“最后一公里”。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工程不是简单实施某些项目,也不能搞花架子、堆盆景,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持续深化民意征集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通过“屏对屏”“键对键”“面对面”等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急、所盼,把群众呼声作为制定政策的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选择,切实让民生工程惠民生、顺民意、得民心。
民生工程既要扎实干好,也要大声讲好。要广泛宣传惠民、利民的各项政策,及时总结推广阶段性工作成效,尤其对于已经建成的“老年食堂”“普惠托育机构”等便民设施,加强引导推介,通过在政务新媒体端发布宣传短视频,小区门口张贴指引海报,在社区广场开展宣讲、邀请群众参与体验等多种方式,提升宣传效果,让人民群众了解到身边的惠民生举措,感受到身边的暖民心行动,让“好政策”体现出“好效果”,让用得上的公共服务真正找得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有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联系群众更普遍、服务群众更直接,更要聚焦“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目标,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做”并重,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把件件“操心事”变成桩桩“放心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点赞”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