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融资工具 助力高质量发展

版次:07  2023年07月05日

“全国第七,较上一年前进一位,连续九年稳居全国十强。”今年初,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成果,合肥高新区再创佳绩。

综合评价,指标不少。在合肥高新区,这两个方面工作的开展,都与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高新集团”)密不可分。

“身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属国有企业和投融资平台,我们围绕高新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目标,用好各类融资工具,不断丰富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合肥高新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冯铁说。

合肥高新集团打通多条融资通道,先后完成企业债、中期票据、上交所科创债、中国(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累计融资额超200亿元,主体信用等级长期保持AA+。

融资工作还创下多项“第一”:2022年7月发行的上交所科创公司债,票面利率3.08%,创安徽省同评级同期限私募公司债券最低利率;同年12月成功发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债券,发行规模7.7亿元,是安徽省首笔纯信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债券,创国家级高新区自贸区离岸债券最大发行规模……

在融资的有力支撑下,合肥高新区产城融合成效有目共睹。

产业发展方面,这里是合肥乃至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占全省一半。在量子信息产业领域,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三家企业领跑细分赛道。

城市建设方面,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园区都与主城区并无二致。

成绩并非一蹴而就,三个发展阶段尤为引人注目。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发展期,即从1991年合肥高新区获批设立到上世纪末。“小建设、小融资、少投资”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彼时,园区建设刚刚起步,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融资规模虽小,却为后期的“大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升级发展期,即从本世纪初至2012年前后。这一时期,随着合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和园区不断扩容,高新区开启“加速度”,迈入“大建设、大融资、谋划投资”阶段。合肥高新集团多措并举筹集资金,满足了建设需求。

2012年至今是转型发展期。合肥高新集团聚焦产业投资,一方面通过创新融资手段,为产业基金的设立与发展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通过基金的设立,为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目前,合肥高新集团围绕高新区产业布局,已打造出系统完善的创投生态圈。

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合肥GDP要增长6.5%以上,并明确要以“更强担当塑造科创优势”“更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既定目标,亟需合肥高新区贡献更大作为。其中,进一步发挥融资的积极作用是应有之义。

“我们将继续用足用好融资工具。尤其是树立‘大融资观’,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设立产业基金,力争投出更多更优质的新兴产业头部企业,为合肥高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量子中心’,以及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筑牢支撑。”冯铁说。 (吴 琼 陈 浩)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