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餐饮业强劲复苏,势头红火,但同时“舌尖上的浪费”有故态复发之势,反对餐饮浪费不可松懈。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关于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公告》),明确提出商务活动组织者应简约备餐、点餐,如有餐饮浪费将被约谈或追责。
商务宴请是餐饮浪费“重灾区”。在有些人看来,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是有身份、上档次的表现,这种意识和习惯在商务宴请中尤甚。很多企业老板讲排场、爱面子,生意场上组起“高端局”,点菜宁多勿少,菜品“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一桌菜动辄数千元,生怕吃少了吃差了企业实力受到质疑。宴请中双方商谈要事,往往吃得少剩得多。宴请结束后很少打包,老板怕客人笑话自己抠门,客人没掏钱,也不好意思打包带走。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4%的商务宴请存在浪费现象,而家庭外出聚餐和在家用餐浪费比例仅为4.2%和1.9%。
反餐饮浪费,难点在哪里?难在细化规则、夯实责任,难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就商务宴请来说,怎样才算超量点餐、严重浪费?倘若没有明确规则,容易出现界定困难、同案不同罚问题。再者,商务宴请易铺张浪费,一方面因企业老板讲排场“不差钱”,另一方面是餐饮企业没有引导告知甚至故意纵容,双方责任如何厘清?消费场景千差万别,如果不能细化规则,执法难以“动真格”。进一步说,反餐饮浪费是与长期不良意识和行为惯性作斗争,且因执法难而极易反弹。如何制定激励机制、长效机制,考验职能部门治理能力。
源头治理“抓七寸”。餐饮浪费看似小节,实则关系国计民生。“不差钱”的自由,从来不等于浪费的权利。道理人人懂,但必须对相关责任人“打七寸”,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反餐饮浪费人人有责。企业老板的“七寸”在哪里?在面子。倘若为了讲面子而行事反倒失了面子,岂非得不偿失?此次《公告》明确,商务宴请造成明显食物浪费的,有关部门将对商务活动组织者进行约谈或追责。显然,被约谈或追责绝非有面子的事,更事关企业形象和信誉,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餐饮企业的“七寸”在哪里?在利益。《公告》明确提出对超出厨余垃圾定额的实行惩罚性加价,同时平台优先向消费者推荐反浪费显著的餐饮企业。抓住“七寸”、戳中“痛点”,源头治理、奖罚分明,让执法更有力、更有效。
细化规则重执行。这几年,反食品浪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开花”,治理“针脚”更加细密,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虽有多地餐厅被曝餐饮浪费,作为典型案例被查处,但未见一例将矛头指向商务活动组织者。可以想见,对商务活动组织者进行约谈或追责,比处罚一般消费者更难。企业老板“有头有脸”,对其处罚是否有所顾忌?他们找关系“摆平”,相关部门能否依法办事?一起严肃的判例,震慑与教育效果好过许多法条。不久前,南京一家酒店在某单位举办48人会议后倒掉43瓶已经开封的矿泉水,被当地市监局责令整改。一瓶水尚且如此,制止商务宴请浪费更当严肃执法、以儆效尤,才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配合、参与监督。
精细管理见成效。治理“舌尖上的浪费”,离不开供给侧精细管理。针对商务宴请,可否准备合理套餐,让企业老板有面子又讲节约?商务宴请如何在特色菜品、特色服务上做文章,而不是一味求多求奢?商务宴请的食材比较高端,如何合理采购供应,尽量减少食材损耗?围绕商务宴请特殊需求,餐饮企业可以打造精细管理链条,尽量挖掘节约潜力,减少“看不见的浪费”。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可有针对性扶持,如推广成熟的经验做法,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等,让餐饮企业“愿节约”且“会节约”。反餐饮浪费也是提升内部管理的过程,让餐饮企业真正从中获益而不是一味惩戒,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合理引导、有效激励,让餐饮企业和商务宴请组织者实现共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餐饮浪费“重灾区”也有望成为绿色节约“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