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重病,急需大家帮忙”“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户血本无归”……这些让你心酸落泪的视频背后,很可能是团队精心导演的悲情戏码。近日,抖音针对有账号试图以“助农”“助老”“助困”“助残”为由编造不实场景、实施虚假公益等行为,发布公益内容最新规范,重点围绕“资质认证”“禁止变现”“账号打假”等方面进行治理。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互联网与公益慈善深度融合,从助力脱贫到环境保护,从满足温饱到医疗救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赋予公益慈善更多想象空间,为开展公益项目发挥积极作用。据民政部统计,2017年至2021年,我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从25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增长近3倍。
互联网上的“爱心流量”让人感动,但有些人利欲熏心,以公益慈善之名,行收割流量之实,利用大众同情心谋求商业变现。“伪公益”欺骗公众、伤害爱心,让真正有困难的群体得不到帮助和支持,损害公益行业公信力,破坏公益慈善良好生态。推动互联网公益有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公益生态环境,不能让互联网公益沦为“生意”。
互联网平台拥有市场经营者和规制者双重身份,扮演着“看门人”角色。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互联网公益生态,需要平台把关及行业持续优化治理。此次抖音平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更新公益内容治理规范,将那些试图在慈善上动歪心思、寄希望于通过“表演”慈善博眼球蹭流量的账号“拒之门外”,厘清了公益和营销的边界,有助于互联网公益回归慈善初心。整治互联网“伪公益”绝非一家平台责任,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应及时更新规范要求,让虚假公益在互联网平台无处遁形。
互联网空间广阔,虚假公益行为单纯依靠平台识别,难度很大也不现实,需要各方共同治理。打通网信、公安、工商等部门信息壁垒,构建互联网环境下联合监管机制,规定公益慈善机构定期公开其运营状况、善款和物资去向,确保信息反馈及时真实有效,严厉打击靠“卖惨”等方式非法获利的“伪公益”行为,斩断虚假摆拍骗取流量、违法违规牟取利益的灰色链条。
除职能部门外,每一位捐赠者也能成为监督者。“蚂蚁森林”用卫星遥感技术让公众在手机上就能看到爱心小树种植痕迹,京东搭建的公益捐赠流程追溯体系让物资流向一键可查。平台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互联网公益行业更加透明化,让公众看到更多“明白账”“放心账”。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使互联网成为公益慈善的中枢纽带、资源通道,释放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更大活力,不辜负每一份信任,让更多人温暖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