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上新”促人才“出新”

■ 刘良慧

版次:05  2023年06月13日

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如何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

近期,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新增1641个专业、撤销925个专业。北京邮电大学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大连理工大学新增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推出多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撤销金属材料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等专业……高校专业既有“上新”也有“下架”,事关考生志愿填报,引发广泛关注。

因势而变,高校加快专业“新陈代谢”步伐。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教育部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调整步伐之大,前所未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近5%,“新陈代谢”力度不可谓不大。高校跟上社会发展节奏,通过专业调整贴合现实需求,考生和家长也应跟上高校专业调整节奏,为志愿填报和未来人生规划做好功课。

专业求新求变,助力相关产业转型。近些年,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强调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些“上新”学科专业具有当下热度高、行业领域优势明显、符合国家发展趋势等特点。今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数字”“智能”成为高频词。全国新增数字经济专业高校77所,新增人工智能专业高校59所,正是高校因势而变、回应市场需求的表现。比如,针对“学车辆工程的不懂感知决策,学自动化的不懂车辆”怪象,东南大学新增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直面行业发展实际,帮助学生与企业和产业对接。专业“上新”,培养人才“出新”,成为未来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此次调整中,全国925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其中不乏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比如江苏高校撤销的38个专业有教育学、经济学、物联网工程等,撤销原因大多为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这说明,在“新陈代谢”顶层设计下,不同高校应明确定位、突出特色、释放活力。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以“岐黄国医”为代表的长学制教育体系,就是“做优特色学科专业”的有益尝试。围绕各自重点关注领域、利用各自拥有的优质资源、开设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兴专业,高校人才培养体现学校鲜明特色,优势“上新”才能有效“招新”。

当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应过分追逐热点,也要避免对冷门专业“不屑一顾”。一些事关民生福祉、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能用市场热度来投票,而要基于时代责任、人文关怀等考量,保留相关专业,加大对学科发展的支持。再者,专业设置只是手段,高校最好的口碑和名片仍是毕业生质量。不管设置什么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练好“基本功”,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门。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也更应考量学科的“含金量”,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一定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欢迎。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