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文化创意作为一种新的路径和方法,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加强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文化创意元素的介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强化创意设计,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深度发展。文化创意的优势在于可以向各个产业渗透,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为产业融合创造条件。文化创意介入乡村振兴能够促进乡村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农耕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和乡村农文旅体验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链拓展和价值链提升,赋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提升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运营水平。要围绕市场需求,挖掘乡村资源,通过系统设计、文创策略和IP思维,将乡村农业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以及美学经济有效结合、补充和转化,以设计驱动创新发展,带动乡村品牌建设,打造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拓展产业链,促进发展多业态格局,助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注重创意体验,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土作为中国文化的起源和隐喻性的精神存在,蕴藏了独特的乡土记忆、文化习俗和生命情感。乡愁,是华夏农耕文明衍生出的恋“土”情结。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为乡村美颜,更是要设计乡愁的体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要梳理乡村文化脉络,保护好乡村历史遗迹、古树名建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音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深挖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提升乡村人文价值。要升级农家乐、做优新民宿,做特新庭院、体验新田园,打造一年到头、四季皆有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乡村人居环境、“可耕、可种、可收、可食”田园体验环境,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价值,品尝乡愁滋味,唤起凝练在心灵深处的家园意识和亲和感,以此打造乡村文化新景观和消费的新场景,服务消费升级,让乡村振兴不断增加内生动力。
加快创意转化,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牌。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的工艺制品以价格低廉、功能实用、种类繁多的优势,挤压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因此衰落失传。乡村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品种丰富,可为现代文创设计提供创意灵感和形式语言。传承、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工艺,努力推动乡村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乡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要鼓励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合理利用,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要积极发展传统手工艺研学经济,创建体验研学机构,发挥乡村美育功能,用传统手工艺和造物思想启悟人心,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认识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搭建创意平台,促进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当下,数字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越来越密集,产生多元碰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数字文化利用“文化+”和“数字+”等形式,促进了乡村各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城乡的资源、人才、技术等双向流动,显示了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大对乡村文博文创资源的挖掘力度,可以更好地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需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搭建乡村文化创意生产与传播平台,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创新方式深入乡村肌理,加快参与乡村数字精品内容创作、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与品牌IP打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彰显乡村文化个性,刺激文旅消费。要给予数字文化企业充分的政策支持,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及数字化传播水平,为文化创意产业夯实基础。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南师范学院研究基地。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1YJAZH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