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强体育产业的实力,不仅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也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安徽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体育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程,奋力谱写体育强国建设的安徽篇章。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机制体制支撑和保障。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息息相关,要将顶层设计作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起点。一要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已有税费政策,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研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二要坚持政府引导,建立省体育产业发展议事协调机构,统筹省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组织协调、指导推进、督查检查等,对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三要健全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将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增长极。要充分利用我省资源特质,构建体育产业“一圈一带两区多点”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首先,加快推进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产业设施建设运营,补齐我省体育产业基建短板,推进太平湖水上运动中心、黄山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廊道等项目建设。其次,围绕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材料等安徽优势特色制造产业,创建合肥国家智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皖江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皖北体育用品制造业聚集区,培育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再次,差异化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立足各地特色,牵头打造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渔具产业、羽毛球产业、体育服装制造产业、球类用品制造产业、足球运动产业、体育健康养生产业等多点支撑、协同并进的产业聚集地,增强各地体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市场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坚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主方向,从政策配套、营商环境等多方面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其一,构建“体育+X”的产业政策体系,及时填补政策空白,支持体育产业示范点、体育服务平台、重要体育赛事、职业俱乐部等发展。其二,深化体育产业领域“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省级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建立赛事组织综合服务机制,规范体育赛事购买服务流程,强化赛中监管和赛后评价,优化营商环境。其三,增强体育领域金融服务能力,创新体育赛事贷、体育固定资产贷、体育创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适当向符合一体化高质量要求的重大项目倾斜。其四,积极开展体育领域“双招双引”,做长做强体育产业链,创新“就业+创业”培养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科技人才创业创新。
创新发展思维,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时代,体育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融合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要着力打造“体育+”产业链,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第一,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依托我省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体育与旅游研学、健康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皖南体育旅游休闲功能区建设,加强对亳州五禽戏等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打造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安徽体育文化品牌。第二,推进体教卫融合发展,鼓励打造体医融合门诊/运动云医院,试点开展运动处方(运动风险筛查、运动建议)等体医指导服务,推动“互联网+体医融合”平台建设,发展体育健康产业。第三,推进体育事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需充分挖掘农村体育产业价值,鼓励乡村因地制宜开发体育休闲项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不断完善丰富产品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公众体育消费意愿。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体育消费价值链不断延长,衍生出新业态。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一方面,要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批体育特色乡镇、体育主题公园等体育消费新场景,做好合肥、黄山等国家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鼓励各地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扩大体育消费比重。另一方面,要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并借助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培育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发放体育消费补贴、举办体育消费节等措施,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作者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