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协同育人“同心圆”

■ 徐海

版次:11  2023年02月01日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切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提供了保证。

加强家校沟通早已成为教师与家长的共识,然而,如今无论是微信群还是家长会,仍以教师对家长的单向灌输为主,影响家校沟通效果。另据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约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过于关注孩子学习,缺乏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和劳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改变上述状况,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加强家校沟通和教育的新形式,比如山东潍坊市寒亭区以政务服务为抓手,将班级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整体链接到寒亭教育服务云平台“惠民服务”专栏,进一步拉近家校沟通距离。合肥市包河区在全省创新启动“党建领航·家校共育”项目,成立区域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组建区“同心圆”家长学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北京市陶然亭街道把“爱心、诚实、好学、礼让、节俭、自强”六种品德作为青少年长期培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关教育活动开展20多年,已形成“六德”教育特色品牌,成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的有力抓手。

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协同育人涉及多个部门,一些地方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要让学校、家庭、社会更好地拧成“一股绳”,需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积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这次出台的《意见》对此提出了要求。

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新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向,从而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