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位知名作家走进董宇辉直播间,聊写作、聊人生,作品大卖。
余华的新版《兄弟》两个多小时卖出1万多本,梁晓声的长篇著作《人世间》销售2万多套,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销售近50万册,麦家的《解密》《风声》卖断货……在文学书籍日渐遇冷的今天,如此销售业绩堪称傲人。
万物皆可直播的当下,直播售书并不稀奇。近几年出版社、实体书店都尝试直播售书,还有很多读书博主扯起嗓门贩卖金句、卖力荐书,但能激起大水花的不多。相比之下,知名作家与董宇辉“强强联手”,将文学书籍推为“热卖单品”,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董宇辉凭借知识储备、文化优势,将直播带货转变为知识带货,为直播售书带来流量加持。作家和读者通过直播间“双向奔赴”,读者得以直接了解作家的创作心路,感受作家的性格魅力,唤起了他们感受文字、深度阅读的愿望。
和一些读书博主功利性十足地热情介绍读书不同,这种直播售书从内容到氛围,有着更浓厚的人文气息。作家以广阔的视野为读者消解而非制造焦虑。直播间里,余华妙语连珠,自称“把欢笑留给自己,把痛苦留给读者”;梁晓声如数家珍般说出《人世间》的人物原型,充满对普通人的理解和尊重;周国平以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让读者感到“再热的天气,也有一丝凉意在心底升起”;张炜在与俞敏洪关于古代诗人的对谈中,以小入大、解悟人生。与其说这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卖场,不如说是一间心灵碰撞的大课堂,智慧的头脑相互激发精彩不断,人文关怀的“聪明劲”蕴含其中,读者产生共鸣之后踊跃下单。
这既是人与书的连接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也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发现与回归。当人的存在越来越数字化、功利化,以文学阅读来重建人文意识,某种意义上是对时代的一种纠偏。迟子建说“小人物是故事的珍珠”,格非说“文学是失败者的事业”,他们的作品所展现的精神空间绝不是功利、单向度的,而是丰厚、包容、悲悯的。人的精神被好的文学塑造,有了一定的格局、定力与审美能力,就不会被狭隘的价值观绑架而迷失自我。如果说以往这种精神引领主要通过作品来实现,那么今天的直播间就是一个窗口,让读者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了解作家、抵达作品。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对图书直播从业者的一个提醒:图书是特殊商品,徒有营销技巧,失了精神内涵,便是本末倒置,难以行稳致远。
作家们在热情拥抱直播售书以外,也不乏冷静思考。梁鸿就表示,读书是个慢热的事情,不可能靠一场直播就转化成功。的确,直播的优势是借助精准文案和现场表现力,抓住用户需求,完成销售转化,但销售转化的成功并不等于读书行为的确定。有些读者因为名人效应和从众心理,购书存在盲目性,消费激情消散后就束之高阁。直播售书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文学传播的一种创新,但优秀的作家绝不会因为作品在直播中大卖而忘乎所以,一部作品要从畅销走向长销,靠的是读者的评价与时间的沉淀,而非一时热卖。在直播间下单的读者们,心潮澎湃之后,也别忘了静下心来深度阅读——只有在品茗书香中,才能真正实现与作家的相遇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