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去星火忠台

■ 刘萍

版次:11  2022年11月25日

扫码阅读 更多内容

我念着去忠台,是源自一封家书的打动。

这是一封56岁孙女写给26岁爷爷的家书。隔着90年的时空,孙女深情地追忆爷爷的革命脚步,并告慰爷爷,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如今已是繁花静美。这封家书也是时代对历史的告慰,应该属于所有读者。

这位永远26岁的爷爷,就是曾任中共无为县委第一任书记的烈士倪合台。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年轻的生命定格在1931年。建国后,政府为纪念与他同时牺牲的本乡另一位烈士——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副大队长张昌忠,将他们的家乡命名为“忠台乡”(后改为“忠台行政村”)。

忠台,这是一个有着怎样的光荣和骄傲的名字?又是怎样的胸藏风云?秋天,我们去阅读一个村庄的史诗。

汽车从无城出发,沿宽阔的通江大道一路向东。路两旁是一幢幢新建的厂房,城市在生长、壮大,能感觉到空气里的激情与生机。

更远处,是万里平畴。长江在中下游放缓流速,沿途留下大片冲积平原。勤劳的人民世代在这里开垦、播种,繁衍生息。秋风浩荡,草木葳蕤起伏,一个个村庄,如同长江边归航的船帆。

十几分钟后,忠台村到了。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拐入村道,只见金黄的稻田片片相接,给大地铺上浓郁的色彩。菜畦间,青菜葱茏翠绿,大豆饱满欲裂,红薯藏在泥土深处。秋天的乡村丰美、安详,并带着喜悦。

村口,几个红色的大字映入眼帘——忠台:1930。

这是忠台村的记忆,也是一部史诗的前言。发生于1930年的“六洲暴动”,是无为人民向国民党反动派发出的第一枪.主要领导成员中有三位是忠台人:张恺帆、张昌忠、倪合台。

由于条件不成熟,“六洲暴动”没有成功。但“六洲暴动”作为一次军事演习,锻炼了党,也锻炼了无为人民,已经永远载入史册。无为烈士陵园纪念碑的塔座上,有一组汉白玉浮雕,描绘的就是“六洲暴动”的情景。

作为对“忠台:1930”的诠释,村口还立着一组战场拼杀的红军雕塑。这组雕塑是村庄的历史表情,代表着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呐喊与抗争。越是和平年代,越是要提醒这和平的来之不易。

如果说,忠台村的历史是一支激越的交响曲,那么现实的风俗民情则是一首舒缓的田园牧歌,两者此起彼伏,交错呈现,气象万千。从张大到胡碾,两个自然村的各种布局,形成了忠台这部史诗的不同叙事段落。

忠台村河道纵横,民宅顺水而建,整齐、妥帖、安定,是长江北岸一个别具特色的水庄。村里人家房前屋后的柿树、桔树,累累地挂满了果实,黄澄澄、红彤彤,把村庄点缀得明亮而妩媚。路边的格桑花、百日菊、鸡冠花正灼灼地开着,热情、烂漫,如嘻嘻哈哈的孩童,一路尾随着我们。

张恺帆故居已在战乱年代损毁,村里在故居旁设立星火忠台馆,以纪念这位忠台村的优秀儿子、党的忠诚战士。这简朴的民房如立在我们眼前的精神标杆,让我们在仰视之余,又深深地低下沉思。

《说文解字》上说,尽心曰“忠”,四方而高者为“台”。“忠台”,不仅代表英雄的名字,也代表着一个村庄的气质和风范。

忠台村的水系属于长江的一部分,漫长的岁月中,这些河道渐渐远离喧闹,退守一方,默默地滋养子民。历史的烟云在水中聚了又散,而流淌千年不变的,是寻常百姓的欢笑和叹息。

不知哪里传来了“梆梆”的捶衣声,久违的声响让人有莫名的感动。谁没有拎着木桶到水边洗衣的经历呢?还有水边的家长里短、说说笑笑,场面热闹、欢腾。

见到我们这些陌生的面孔,菜地里忙活的农妇直起腰来,羞怯却热情地打着招呼;那位捞着浮萍的男子,与我们感叹着农活的繁琐。日常的劳作并不轻松,但也心满意足。

村里的学校书声琅琅,下课铃一响,孩子们的嬉闹声阵阵传来。将来,他们也许会走得很远,但走不出在忠台村度过的童年时光。受这一方水土的养育,他们能否和先辈一样淳朴勇毅、坚韧执着?

处处提醒记忆,时时不忘发展,是忠台村的现实使命。正在打造的濡须厵村,将赋予忠台村另一种崭新的形态。厵,水源从出之地。濡须厵村,原田、原乡、原生态是也。这样的村庄,会让人在旷野中嗅到芬芳,在泥土里摄取营养。这样的村庄,是不忘初心的建设者献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激越篇章。

忠台村的乡愁记忆馆,浓缩着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在历史的坚硬背景下,英雄事迹清晰呈现。这里记录着忠台村的精神密码,由此我们可以触摸一个村庄的脉搏。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倪合台烈士的后人,他向我们讲述了“小爹爹”牺牲的情形。那一年八月,“小爹爹”倪合台从外地归来,赶赴真武殿,准备与战友谋划新的军事行动,船刚靠岸,就被叛徒迎面一枪击中,“小爹爹”倒在河里,顷刻间,便被湍急的河水裹走。

家人埋葬的只有他的遗物。多年后,他年近九十的妻子也来陪伴他的英魂。20世纪80年代,他曾经的战友、同乡张恺帆回到忠台村,给这个特别的坟墓重新题写了墓碑。

胡碾村口,矗立着一座英雄塔,塔顶是张昌忠和倪合台两人的3D复原立体雕塑,他们神情刚毅,高举燃烧的火炬,此时,仿佛《红星歌》重又响起:“火映红星星更亮,血洒红旗旗更红。”

夕阳中,荻花瑟瑟,云影翻飞。作为一部史诗的结尾,英雄塔是一个句号,也是一个感叹号:无为的红色记忆从这里走来。

忠台,说不出的美丽,写不尽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