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简约却不简单,方方面面“科技范儿”十足,不仅是一场赛事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创新成果广泛应用的科技盛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冬奥会建设工作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摆在首位的正是科技。2022北京冬奥会向世界证明,除了5G信号覆盖、“云上”转播等重要观赛科技投入,中国更是成功地把科技创新贯穿到从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到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
科技冬奥,安徽创新。开幕式主火炬是科技冬奥的惊艳开场,也是安徽科技贡献冬奥的创新成果。从接到清华美院设计后打印模型火炬,到根据航天科技集团要求打印实验火炬,经过一次次测试、一次次改进,安徽哈特三维科技公司最终把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主火炬精彩呈现在世界面前。在美观壮丽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下,由合肥全色光显科技公司与中国科大共同研发的全色激光投影机,在雪地上投射出上千平方米投影屏。这样一片高科技“雪屏幕”,在比赛前后播放着中国各地的精彩影像,带领世界观众一览中国秀美风景。安徽康风环境科技发展公司研发的AOP-KF抗病毒防感染口罩,能够高效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为运动员健康保驾护航。一项项来自安徽的高科技成果闪耀赛场内外,助力北京冬奥,赢得广泛赞誉。
科技冬奥,打破封锁。北京冬奥会最需要、需要最多的是什么?是雪,是密度比天然雪高3倍到5倍的人造“冰状雪”。北京冬奥会最难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人造“冰状雪”。2015年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却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国外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我国运动员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只能去国外“找场子”。申办成功的喜悦中夹杂着苦涩,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牵头组建以科研院所、冰雪高校、滑雪场和企业为主体的雪务保障攻关团队,研发出人造“冰状雪”,以科技创新实现今天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科技冬奥,绿色赋能。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场馆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供电、大批氢能汽车投入使用……科技创新、绿色赋能,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绿色发展的创新力和行动力,也为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科技冬奥,智“惠”未来。北京冬奥会是中国智造自我展现的一次良机,也是中国智造自我提升的一次锤炼。科大讯飞联合中国科大攻关60多种语音识别、合成、翻译等技术,推出的新品翻译准确率高,平均每句话响应时间不超过0.5秒。得益于科技办奥、技术应用,5G信号全覆盖,VR技术帮助用户摆脱束缚,“云上”转播为全球观众带来更迅速、更精彩的观赛体验。视频采集回放及相应数据分析技术,如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短道速滑等多个冰雪项目中,可以随时进行慢动作视频回放,还可以基于海量训练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各项指标,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北京冬奥村“智能防疫员”(智能机器人)1秒内可完成身份识别、智能测温等多项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核验效率。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体育比赛的竞赛场,也是前沿科技应用的竞技场。奥运会后,这些智能新技术将快速应用到更多生活场景,让群众更快享受到日新月异的智能应用。
体育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北京冬奥会展现出的科技创新、智慧创造,将很快惠及中国及世界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携手同心,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