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夜间经济更大活力

■ 梅 麟

版次:05  2022年02月22日

新春消费旺,夜半也热闹。

三亚“觅街”美食街区处处可见流光溢彩的精美花灯秀,昆明五华区“国韵南强”古风夜市吸引大批汉服爱好者驻足围观,深圳“夜间消费地图”邀请市民参与趣味十足的夜间主题活动……春节假期,各地“夜生活”看点十足。据央视网报道,春节假期全国夜间消费额实现3790.87亿元,同比增长27.06%,在整体消费额中占比33.71%,夜间经济发展动能显现。

城里人白天工作紧张,下班后更需放松。城市更新换代,夜间灯火璀璨更“可观”。服务水平提升,夜间延时成趋势,种种因素助推夜间经济发展。近年来,夜间经济消费模式推陈出新,消费场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对消费者吸引力持续增强。据统计,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1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万亿元左右,成为带动各地旅游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应在巩固已有成绩基础上,持续壮大夜间经济规模,释放更多消费活力。

科学谋划布局,便利夜间出行。夜间活动离不开照明、交通等配套设施支撑。科学规划夜间经济主要活动区域,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排查老旧道路安全隐患,确保主要区域硬件质量达标,为夜间消费开辟便利空间。强化警力资源投入,开展夜间治安巡逻,配合“天网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增强夜间消费安全感。做好夜间出行“兜底”保障,酌情延长公共交通服务时间,鼓励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行业按需调整,提高夜间活动区域投放频率,满足公众夜间出行需求。

重视人文特色,彰显文化自信。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带领游客梦回唐宋时期的盛世夜景,北京推出夜间经济品牌“夜京城”,面貌焕新的逍遥津公园成为合肥老城区核心夜游场所……众多实例表明,夜间经济绝非千篇一律的“买买买”,也承载了浓厚文化底蕴,在烟火气中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强化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汲取当地历史文化民俗养分,结合夜娱、夜宵、夜游、夜购等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夜间经济IP。例如,夜间演出展览活动可发挥技术创新作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营造沉浸式文化夜游氛围。打好“文化牌”,调动夜间消费热情,为消费市场注入新鲜活力,着力打造具有地方影响力的“金字名片”。

强化市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夜间经济种类多样、创新频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所需,同时可能存在违规经营“灰色地带”。针对一些夜间经济“新业态”,应加快完善配套监管法规,让治理夜间消费市场环境有法可依。健全夜间市场巡查机制,安排专人实施常态化监管,确保经营资质、场所卫生、食品质量安全、消防措施等合规达标。坚决取缔乱涨价、强买强卖等违规经营行为。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提供多渠道维权举报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纠纷,让夜间消费少几分“后顾之忧”,多一些“满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