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俯身求知”选人导向

■ 韩小乔

版次:05  2022年01月25日

“刚下飞机,就被带到田里考试,有的考生懵了,有的考生很振奋。”《杭州日报》报道,杭州近期面向全国招聘10人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经遴选,20人进入最终环节。与以往不同,这次除了PPT汇报面试、专家提问等考试外,还特别增设田野考察考试环节。

考古是挖掘中华文明遗存的学问。历史遗迹留存在广阔大地上,实证材料隐藏于历史长河中,需要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奔走于田野、求索于民间,或许某天一个不经意间的发掘,就会改写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从这个角度说,田野考古素养能力是考古研究的根基,考古人才必须能“俯身求知”“下田探宝”。把考场设在田野里、将考古遗址作为试卷、把答案写在大地上,正是考察应聘者必须具备的实地操作基本功。

由简单的“一考定人”向“实践选人”转变,这样的考试既有新意更有意义。没有看到考生左右开弓拉基准线,就无法知道他们对考古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如何;没有目睹考生拿着手铲层层刮起被细雨浸润过的壁面,就难以考核他们在田野上书写人生的技能和态度。但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不是什么大事,只要理论强、会笔试,找工作不成问题。还有人觉得,培养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事,与本科、研究生教育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实践高手顶多是优秀工匠,成不了大师。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重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选拔考试以理论笔试为主。可以说,选人用人导向不改,人才培养就难以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实践出真知。虽然看起来下田工作、田野调查与高科技、高学历毫无关联,实际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决定人才能够达到的高度。从袁隆平教授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到国内外知名企业招聘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再到此次“招新”把刚下飞机的高材生拉到田里,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机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知行合一的人才。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脱离实践本身;无论什么尖端的技术,都要以可操作为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反复实践,从中摸索方法和技能。越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越要增强实践本领,从真实世界获得鲜活灵感和第一手素材,才能创新与超越。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嘴上高高举起、行动轻轻放下”者,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更难以深耕某一领域、促进技术革新。

俯身求知,意味着要有吃苦耐劳的自觉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插秧点豆、耕田除草,中国农民用勤劳的双手把点、线、面的艺术写在大地上。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工作者在历史的河床上孜孜不倦寻找瑰宝。匠心独运、不骄不躁,技能人才凭一把锉刀锉削出来精度0.003毫米的航空零件。实践的过程不可能轻松,总是充满各种坎坷、泥泞和挑战。在挫折中锤炼能力,在吃苦中磨砺自我,在实践中增强业务本领,在实干中积累“成长基因”,才能实现新突破、闯出新天地。

把学问用到实践中,将实验室延伸到田野里,看实干、重实践的选人用人导向好比支点,必将撬动“人才杠杆”,让更多知行合一、俯身求知的精兵强将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