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大学课程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版次:12  2021年12月17日

“本节课程内容是桥梁工程。提到桥,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泸定桥,它更为人所熟知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先让我们通过视频来回顾这段历史。”日前,在安徽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堂,主讲教师杨智良没有按部就班按教学大纲安排讲起,而是先和同学们聊起了各式各样的桥,以及它们背后精彩的历史故事。

“原以为这门专业课很枯燥,没想到很有趣!”202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高君恺说。党史教育在课程中运用得好,就能形成正向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杨智良发现,看飞夺泸定桥这段视频时,同学们格外安静专注。“这就是课程思政的力量!”他说。

为了让专业课教学在立德树人基础上更有吸引力,学校和教师们没少下功夫。该校近年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截至去年年底,该校两千多门课程全部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教务处处长曹成茂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要把党史国情融入到课程中,不能生拉硬套,要像盐溶于水中,自然而然,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站讲台的本领。很多教师都用实际行动来积极响应。他们表示,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教学方式也要变。

眼下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农学院教授董召荣把课堂搬到了小麦田,也把党史学习教育搬进了田地。“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千千万万的支前百姓推着独轮车,向前线运送了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我们眼前的麦子,不仅仅是粮食,革命时期是战备物资,和平时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搞乡村振兴,粮食产业更是支柱。同学们,你们学的专业大有前途啊!”董召荣说。他表示,学生们走到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国情,田间地头就是农业大学最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