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养犬应落细做实

■ 殷 骁

版次:05  2021年12月14日

近期,多起涉犬纠纷将文明养犬问题一次次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近年来,宠物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宠物犬数量快速增长。宠物犬给人带来温暖陪伴,成为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养犬行为屡屡发生。犬粪不及时清理、犬吠扰民、遛狗不拴狗绳,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看似小节,却给环境卫生、他人安全和城市管理带来隐患。究其原因,既因为有些养犬人安全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也与管理难度大、相关规定执行不力有关。“犬事”本是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酿成大事。近期的几起事件均因有关方面处理不及时、不到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如何文明养犬,从国家到地方的规定并不少。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规定,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按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携带犬只出户的,应按规定佩戴犬牌并系犬绳等。全国100多个城市对养犬行为专门立法,对养犬登记、注射疫苗、遛狗拴绳等细节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不过,由于城镇遛犬所涉公共空间范围较大、养犬者人数较多,执法人员相对有限,不可能进行全程监管。因不文明养犬发生的伤害行为大多事发突然,难以及时到场处置,执法不严问题也普遍存在。“犬事”难管,但必须得管,在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推行“绣花式”管理的今天,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每个涉犬纠纷都等“闹大了”才善后处理,不但加深涉事双方矛盾,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也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文明养犬考验基层治理能力,引导文明养犬势在必行。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以切实可行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涉犬法律法规最新内容,知晓惩罚措施,促使养犬人树立安全意识、公德意识。在充分照顾养犬人、普通居民等群体合理诉求情况下,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政策措施,将文明养犬规定落细做实。基层单位应将引导工作做在前面,为养犬人和普通居民建立平等和睦的沟通交流渠道,增进互信。相关管理人员遇到涉犬纠纷时,要尽职尽责、依法调解,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踢皮球”。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例如健全文明养犬信息档案,完善针对养犬人积分奖惩机制,以积极性奖励措施促进文明养犬风气的养成。

养成文明养犬的风气,既离不开职能部门有力执法,也离不开各方力量创新方式、协同共管。切实担责、落细做实,点滴推进、久久为功,才能把这个日益复杂的小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