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公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徐 海

版次:05  2021年11月12日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我省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数量为48个。

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对健身环境和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伴随全民健身浪潮的兴起,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较为紧张的公共体育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要求日益严格,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运动空间是落实全民健身的关键,也对体育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尊重群众需求,科学规划设计。每个体育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居民需求也不同,这决定了体育公园要具有不同特色、规模和定位。所以,公园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调整布局,让更多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在选址过程中,既要统筹考虑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等现实情况,也要研究园林、规划、国土等相关政策,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确保最优选址。引导公众参与前期规划与设计,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结合生活习惯、年龄分布等因素,建设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体育公园。

丰富文化内涵,完善功能配套。体育公园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外部形象和内在品位的“窗口”。所以,体育公园的设计既要突出体育主题,也要体现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公园周边的历史、民俗、文化等要素,将人文气息融入公园建设,增强体育公园生命力。体育公园不同于传统体育场馆,在满足群众体育运动需求的同时,也要坚持绿色生态底色。推进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全新运动场景。丰富功能分区,配套建设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储物等服务设施,提高群众健身便利性。

加强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体育公园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在于运营管理。目前,很多体育公园存在设施陈旧、无人管理等问题,影响居民使用。各地要加强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健身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完善标识系统,引导居民正确、安全、文明使用各类设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体育消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公园的运营应兼具公益性与效益性,既要满足基本健身需求,也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项目配置,提供高品质的体育健身服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