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精神食粮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版次:01  2021年10月14日

走进大剧场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跟着社区文化中心老师学习书画艺术,坐在村头的农家书屋里享受阅读时光……从淮北到江南,一个个文化场馆拔地而起,成为城乡群众身边举步可就的“文化会客厅”。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江淮儿女不仅收获物质的富足,更获得文化的充实、精神的享受。

优秀文化成果竞相涌现

近日,安徽乐团创排的大型交响音乐会《八月桂花》在安徽大剧院隆重上演,通过展现大别山风土人情,再现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求生存、为国家求独立的光辉历程,精彩演出赢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跟随音乐,回溯党的辉煌历史,追寻英雄的红色记忆,让我和家人都收获了满满感动。”合肥市民何雅琴带着父母聆听音乐会,她兴奋地说,由于演出参与合肥市高雅艺术文化惠民活动,3张套票只需60元。“如今在合肥就能欣赏高水平的演出,我已经很多年没去南京、上海的剧场了。”

从交响音乐会《八月桂花》到音乐剧《龙潭三杰》,从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到话剧《今夜星辰》,近年来,安徽演艺集团着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党史题材文艺作品。集团总经理李梅梅介绍:“我们深入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推出‘艺术党课’系列作品,将艺术欣赏与党性教育完美结合,进一步创新党课教育形式载体,尤其受到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欢迎。”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擦亮全面小康的文化底色。文化战线深挖江淮文艺富矿,徽风皖韵绽放时代芳华,精品力作喷涌而出。广播剧《板车女孩》《小岗新传》、歌曲《多想对你说》《走在小康路上》、电视剧《黄土高天》、电视动画片《大禹治水》、图书《经山海》,在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文化皖军”硕果累累,7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

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嘹亮的歌声向祖国母亲献上由衷祝福,飒爽的舞蹈展现农民的幸福心声。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来安县施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庆国庆 颂祖国”文艺演出活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吸引众多乡亲前来观看。顿邱村村民蔡莎莎说:“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我们不仅能来跳舞、看书、下棋,还能欣赏精彩演出,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

2016年,施官镇投入资金100万元,将镇文化站升级为占地2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多个馆室“打包”入驻,并配置了乒乓球桌、棋牌桌、跑步机等运动器材,农家书屋藏书更达到1000余册。

施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熊爱红长期扎根基层文化岗位,见证着文化站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更新换代。“现在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经成为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文艺娱乐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大院’。”熊爱红说,“我们平均每天接待近300名参与文体活动的群众,农闲时节、茶余饭后到文化服务中心转一转已经成为很多周边群众的习惯。”

公共文化场馆为民所建、为民共享,在广大基层扎下牢固的文化阵地。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图书馆131个、文化馆123个、博物馆232个、美术馆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37个,村级文化中心17400多个,实现省有“四馆”(图文博美)、市有“三馆”(图文博)、县有“两馆”(图文)、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中心,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惠民工程补齐短板

日前,夜幕降临,明光市龙山社区盛唐广场渐渐热闹起来,一场“红色电影进广场”主题活动拉开帷幕。电影《迫降乌江》在银幕上展开扣人心弦的故事,将漫步广场的市民聚拢在一起,共同感受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

“我们精选优秀红色电影进广场、进社区、进村镇,把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城乡群众在家门口畅享免费‘电影盛宴’。同时,把‘露天电影’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窗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抓手,带领群众在银幕上学党史、感党恩,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明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秦荣先说。

全面小康,既要有物质充裕的“生活小康”,又要有精神富足的“文化小康”。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和“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让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实在。

到村头的农家书屋寻找种植养殖的农业知识,在村中礼堂里观看正在热映的国产大片,聚到广场上欣赏精心编排的文艺演出,在田间劳作的同时收听大喇叭播报的国内外大事……如今,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全面覆盖全省1.5万多个行政村。看书、看电影、看戏、看电视、听广播,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文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