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擦亮世界地质公园“金字招牌”

■ 本报通讯员 聂玲慧

版次:12  2021年08月13日

2011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正式批准天柱山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这是中国第25个、全球第74个世界地质公园。如何擦亮天柱山这块世界级“金字招牌”?十年来,潜山市秉承“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宗旨,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调查和地质科研科普工作,同时挖掘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价值,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演奏出天柱山自然与人文、地质与旅游、经济与民生共荣的新乐章。

2018年,潜山市发布《安徽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4—2028年)》,编纂《天柱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管理规划(2018—2030)》,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点分级管理保护。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公园先后实施4期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对地质公园勘界立桩,对典型地质构造进行剖面清理,修建了生态环保的徒步旅游道路,沿途设置了防护栏、解说牌、警示牌,因地制宜地对路旁植被、水流、岩石等采取保护措施。同时,组织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建立地质遗迹数据库,对分散于社区中的地质遗迹保护点进行日常巡护,并常态化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教育活动。2013年以来,天柱山地质公园推进实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古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保护”项目,总投资约7908万元,内容包括化石科研调查、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建设、化石科普设施建设等。

近年来,天柱山坚持不懈实施景区、景点“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完成天柱山大道、茶野路绿化美化,实施茶庄至龙潭公路、水吼至马潭公路、环天柱山公路贯通工程。为使公园真正便捷于民,当地投资1亿余元,建成集游客服务、集散中心、交通换乘、地质博物馆、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入口服务区,全域旅游经济枢纽功能日臻完善。

天柱山大峡谷景区原本是个小山沟,当地人多以贩卖毛竹为生,但因交通不便、毛竹产量低,百姓收入始终上不去。2002年,从部队转业归来的贺燕昌筹集资金,入股天柱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开发大峡谷景区,并帮助因病致贫的村民涂国峰在景区内开起了旅游商店。如今,茶庄村80余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数百位村民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

走进潜水河湿地公园近距离观看鸟类,徒步行走龙潭万涧古村落,这是天柱山地质公园精心策划的品牌夏令营,每年在安庆市10个县(区、市)选拔推荐40余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一次地质、自然、文化、历史融合之旅。同时,天柱山还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科研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经常联合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地质科普教育活动。如今,随着“地质寻秘”“文化寻源”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陆续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天柱山地质公园,探寻地球演变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