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铁半世纪

■ 本报记者 洪放 本报通讯员 孙春旺

版次:07  2021年08月10日

“叮当、叮叮当……”近日,记者步入宿松县下仓镇下仓埠社区老街,远处传来清脆的打铁声。循声而去,走进一间砖瓦结构的旧房子,看见屋内一位老者手持铁锤敲打烧得通红的铁棒,锤落之处,火星四溅。

这位老铁匠名叫康春华,年近七旬。5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这门传统手艺,即使年迈,仍乐此不疲。

康春华的铁匠铺内,一个风箱架在用砖砌成的炉子旁,墙壁上挂满了打好的菜刀、铁钉、铁耙、铁锹、铁火钳、船锚等铁器成品。康春华用钳子把火炉里烧得通红的铁夹出来,放到铁墩上,手持小锤在上面持续锤打,抡锤之间满头大汗,从他那干净利落的挥锤动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力气不比年轻人差。

1968年,16岁的康春华跟着父亲学打铁。1971年,凭着自己的打铁手艺,他在公社农机厂谋得一份技术工的差事。1986年,他在下仓埠老街租屋开设了铁匠铺,这一开就是30多年。

下仓埠老街坐落在黄湖之畔。那时的下仓埠渔业兴旺,家家以渔为业,户户造渔船。造木船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铁钉,船体上的每一块木板靠一根根铁钉拼接在一起,每条船少不了固定船只的铁链、船锚等铁器,这些都要靠铁匠手工打制,所以当时的铁匠铺生意兴隆。康春华正是靠着忙不完的打铁生意,养活了一家子。

“以前,每到这个时候非常忙碌,家家要趁渔船上岸‘歇伏’时机,找铁匠打制铁钉,整修船体。”康春华说,过去,一个夏季他要打制数千斤铁钉。近年来,国家对河湖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渔民上岸,从事渔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打制铁器的生意也减少了。由于市场萎缩,打铁的同行纷纷关门歇业,另谋出路。如今在下仓埠老街,只剩下康春华一家铁匠铺了。

康春华坦言,虽然铺子的生意日渐衰落,但每天仍有人找上门修补磨损的农具,特别是铁锹、锄头等,只能靠人工修补。种田人离不开这些农具,正是由于乡亲们的需要,他始终丢不下打铁的手艺。

为了打制出上乘的铁器,无论是选料,还是在切割、锤炼、煅烧、淬炼等工序上,他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先裁料后打胚,点完焊再继续锤打,最后慢慢修正,反反复复几十遍,直到满意为止。由于手艺精、讲诚信,价格又公道,当地居民都喜欢找康春华打制铁器和修补农具。

“就是80岁了,只要力气能跟得上,我就会继续打铁……”50多年的锤打,50多年的坚持,康春华早已把打铁融入到他的生命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