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以房养老”骗局

■ 本报记者 何珂

版次:10  2021年07月05日

不用出钱,只要把房子拿出来做个担保,不影响住,也不影响出租,每月还能按时拿到一笔利息……这样的好事真的存在吗?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质是非法吸收社会资金,扰乱金融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又给你钱,房子还是你的,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不少律师在警示“以房养老”骗局时表示,“天上掉馅饼”的事往往就是骗局。

据了解,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种保险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且比较小众,其准入门槛高、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对机构业务开展和销售管理都非常严格。

而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招摇撞骗,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今年2月,最高法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以房养老”骗局也位列其中,这类骗局已经成为诈骗老年人的典型手法。

因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要记住投资是有风险的,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同时,在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在预防老年人金融骗局的同时,还要加速在合法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养老保险、培育养老产业,比如扩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尽快完善相关顶层制度设计,加大正规“以房养老”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