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放心不下” 力解“急难愁盼”

合肥让“群众笑容”成为“最美风景”

版次:T39  2021年07月01日

“共治包河”智慧平台巧解群众“急难愁盼”。本报通讯员 张大岗 摄

攻坚“停车难”:合肥市区路边停车泊位免费停放时段由此前的15分钟延长至现在的30分钟。 本报通讯员 郭如琦 摄

解决群众“就业急”:合肥市举办退役军人就业起航专场招聘会。(合肥市人社局供图)

纾解“多层上楼愁”:合肥经开区首批加装电梯交付。 本报通讯员 苏玲 摄

6月7日,合肥城管为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服务。(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攻坚“出行难”:5月17日上午,合肥南二环主线高架桥中高度最高的钢箱梁第7联桥梁正式架设。 本报通讯员 宋炎骏 摄

多姿多彩的合肥天鹅湖。 本报通讯员 郑成功 摄

初夏时节,漫步合肥街头,往年恼人的漫天飞舞杨絮变少了,环境更清朗。一朵飘絮带来的“烦恼”,引起合肥市高度重视。4个多月来,合肥攻坚“治飞絮难”,治理杨树逾5万株,努力让更多绿植“养眼不迷眼”。

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合肥市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以“放心不下”的尽责心态,力解“急难愁盼”,努力让群众笑容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去年以来,合肥从广大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事情抓起,逐一破解出行难、停车难、上楼难、治飞絮难等一系列难题,努力把每项民生工程做成得民心之事,为加速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储备澎湃动力。

最急的事,抓紧办

购买10800个公益性岗位,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托底。组织2721名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有关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今年5月,合肥市人社局及时出台2021年度就业创业促进实施方案,以解万千家庭“生计”燃眉之急。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第一时间解决就业急、入园急、用工急等一系列群众最“急”的事。如今,群众“心急如焚”,干部就“如坐针毡”,“撸起袖子”马上办、抓紧办,在合肥渐成常态。

解决“就业急”。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重拳惩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退役军人就业培训纳入民生工程,符合安置条件的做到应安置尽安置;贯通“学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每年留肥服务大学生达10万人以上。

解决“入园急”。大力实施新建一批、扩建一批、转换一批、补充一批“四个一批”工程,多渠道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市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分别达51%和84%,城区6.8万幼儿入园需求基本实现学位供给平衡。

解决“用工急”。把招工放在招商、招才同等重要位置,安排市直部门点对点帮助企业招工,创新推广“共享员工”。今年春节前后,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帮联宝科技、京东方两家企业招工近2万人。今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0.6万人,持续净化用工环境。

最急的事,抓紧办,让群众看到了干部为民谋幸福的爱心。

最愁的事,持续办

“写作业到深夜,苦不堪言。早上多睡20分钟,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很宝贵。”最近,合肥蜀山区西园南校汇林校区的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早上到校时间比以往推迟了20分钟,孩子回到家脸上也轻松多了。4月下旬,合肥修订细则,严格落实睡眠管理。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合肥聚焦企业引才、学业负担、赶考奔波、多层上楼等群众最“愁”的事,把群众的愁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干,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纾解千家愁,温暖千家心。

纾解“企业引才愁”。出台普惠性人才政策,为新入职重点产业企业的大学生提供3年免租住房或等额租赁补贴,让大学毕业生边安居就业、边安心生活,去年引进本科以上人才9.6万人。每年开展两次“智汇合肥高校行”活动,今年春季安排10路“人马”奔赴13座城市、36所高校,带着300多家企业、万余岗位上门招才引智,收取简历20多万份,今年一季度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3万人。

纾解“学业负担愁”。出台“十不得”“六严禁”举措,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刻苦学习、快乐成长。

纾解“赶考奔波愁”。协调上级教育部门将原来市区一个高考考区分拆为四个分考区,市区2.9万名考生就近就便自主选择考区,既免去往返奔波之苦,也解决了因订不上考点附近宾馆而无法休息的烦恼,受到家长和考生普遍欢迎。

纾解“多层上楼愁”。推动更多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将“一票否决”调整为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就可实施,财政给予每部20万元补贴,去年开工建设199部,今年已经开工建设192部,50部电梯加装方案通过审查待开工。全市累计建成使用电梯304部,正在施工建设208部。

最愁的事,持续办,让群众看到了干部为民谋幸福的恒心。

最难的事,攻坚办

曾有人说,天下第一难事,莫过“拆违”。但在合肥,“拆违难”却最终让群众拍手称快。“斩断违建的‘念头’,消除违建的‘源头’,让群众对优良的人居环境有了‘奔头’。”在合肥福禄园小区拆违现场,正在指挥调度的包河区城管行政执法大队一负责人说。

“越是群众觉得‘难过’,我们就越不放过;越是事情‘难干’,我们就越要大干。”随着党史学习深入,合肥聚焦群众常遇到的办证难、出行难、拆违难、治飞絮难、停车难等最“难”的事,聚焦发力,攻坚克难。

攻坚“办证难”。目前已完成首次登记15.2万套、占比99.04%,通过容缺办理等方式办证12.4万套。

攻坚“出行难”。对多年来城区最大堵点实施“复合手术”,强力推进畅通二环等重大交通工程,今年计划新打通46条“断头路”、整治20处拥堵点。

攻坚“拆违难”。开展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自去年11月2日至今年5月15日,全市已拆除违建2.3万余处、约322万平方米,做到了还地于民、还路于民、还绿于民,群众广泛参与、拍手称快。

攻坚“治飞絮难”。下决心破解群众深恶痛绝的意杨飞絮问题,市区二环内外5万多株意杨全部科学合理短截修剪,并有序替换树种,努力让更多绿植“养眼不迷眼”。

攻坚“停车难”。实施“共享停车位”,去年以来,整合各类停车场地304处、泊位93420个,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停车场74处、泊位28949个,利用待建空地、边角空地新建临时停车场80处、泊位9787个;市区道路沿线免费停车时间由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网上网下都说好。

最难的事,攻坚办,让群众看到了干部为民谋幸福的决心。

最盼的事,尽力办

上学欲重点,看病盼名医,居住求舒适,呼吸要清新……人生因梦想而滋生前进的动力。随着合肥GDP过万亿,人口迈向“千万级”,巢湖越美丽……合肥人的梦想在长大。

群众期盼,指引奋斗方向。在党史学习实践中,合肥聚焦上好学、就好医、住好房、更宜居等一系列群众最“盼”的事,把群众的期盼作为努力的方向,甩开膀子尽力办,努力让群众自己“觉得好”而笑由心生。

努力实现“上好学”。合肥今年计划新建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6万个,新建幼儿园52所、新增学位1.6万个,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好上学、上好学。积极与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合作办学,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75%的城区公办学校、54%的县城公办学校和100%的乡镇中心学校。

努力实现“就好医”。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积极推动与上海交大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深度合作。已打造出60个市级名医工作室,今年全市公益性卫生项目119个、总投资290亿元,努力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看良医、治好病。

努力实现“住好房”。出台房地产“新政8条”和相关细则,重点整治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住宅成交面积和交易价格实现“双下降”,市场热度降低。同时,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已建16.9万套(间),今年预计再新增2万套(间)、可解决5万人住房问题。比如选取最好地段加快建设1440套公租房,解决矾矿矿区群众“住危房”问题。

努力实现“更宜居”。一天不松、久久为功整改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聚焦打造巢湖最好名片,系统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全湖水质基本稳定保持IV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PM10浓度连续七年“双下降”。

最盼的事,尽快办,让群众看到了干部为民谋幸福的真心。

“您好!我是笔架山街道的,您需打第二针的科兴疫苗到了,请您尽快去接种地点接种。”6月23日上午,正在办公室处理文案的徐先生感觉意外和惊喜,他没想到居然接到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催种新冠肺炎疫苗。“一个电话,让人感到幸福。”徐先生说。

在干部的“放心不下”中,一箩筐的“急难愁盼”有了着落,千家万户自然笑逐颜开。因为“笑容”,“五高地一示范”合肥,便有了“最美风景”,增添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