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大事记

版次:T78  2021年07月01日

芜湖宣州机场。 本报记者 沈宫石 摄

芜湖港通江达海。 本报通讯员 陈剑 摄

芜湖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 本报通讯员 陈洁 摄

建设中的芜湖轨道交通。 本报通讯员 刘俊才 摄

民营经济:报春花开别样红

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商埠城市,4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中国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报春花”——“傻子瓜子”,芜湖成为一方涌动着创新创业基因的热土。

以“傻子瓜子”为开端,芜湖民营经济发展领改革风气之先、立开放时代潮头,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蝶变”过程。40多年来,综观芜湖产业版图,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新型显示、产业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均占到绝大多数,创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民营经济品牌。在2020年8月发布的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芜湖共有13家企业入围安徽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榜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如今,芜湖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发明专利、63.9%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投资额、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5%的企业数量,成为芜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芜湖经开区:开放大潮促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开放大潮中,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并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为“皖江开发开放的窗口”,芜湖经开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加快产业发展,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投资环境优良、现代产业聚集、经济活力迸发、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开发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九个国家级发展平台,连续多年获安徽省“十大创新型园区”、省首批“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园区”称号。在商务部2020年对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名列第13位。

目前,芜湖经开区共有各类企业610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新材料三个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奇瑞汽车、大陆电子、美的电器、江森日立、鑫科材料、海螺型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纷纷聚集发展;光电新型显示、轨道交通两个新兴战略型产业快速成长,三安光电、信义电子玻璃、东旭光电、中车庞巴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落户投资。

奇瑞汽车:自主创新领风骚

上个世纪90年代,芜湖确立了自主创新培育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养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集群。

1997年3月18日,在芜湖城北的一片荒滩上,奇瑞公司打下建厂的第一根桩,踏上了披荆斩棘的自主创新历程。

经过24年发展,今天的奇瑞,已经成长为一家以汽车产业链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员工近5万人,总资产12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发展成为芜湖的核心支柱产业,在芜湖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900多家,吸引前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约15万人。

如今的奇瑞集团拥有汽车、汽车零部件、地产、金融、现代服务、智能化等多元业务板块,旗下拥有270余家成员企业,年营业收入连续4年突破千亿元,连续18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已经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芜湖港口:通江达海扬风帆

芜湖港198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长江首批外贸运输港口;1991年10月经全国人大批准为安徽省第一个对外籍轮开放港口;200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对台直航内河港口;2014年9月,芜湖朱家桥港被列为全国启运港退税试点8个口岸之一,同年12月芜湖港成为我省首个、全国内河第11个亿吨大港。2019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芜湖已基本建成皖江航运中心和安徽外贸主枢纽港。芜湖港现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和集装箱枢纽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可常年通航万吨级船舶,中水期可通航2万至3万吨级船舶。

海螺集团:一路前行一路歌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发展的基础上改制设立,并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宁国水泥厂筹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当时建设的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是我国最早引进的两条生产线之一。1996年9月,宁国水泥厂兼并芜湖白马山水泥厂。1996年8月24日,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集团成立后,总部设在芜湖市。经过20余年的创业发展,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控股经营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下属39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20个境外国家、地区,经营产业涉及水泥制造、国际贸易、化学建材、节能环保新材料、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双双跨过2000亿元大关,员工近6万人。集团连续16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019年7月22日,海螺集团以284.9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安徽本土企业中首批迈进世界500强,名列第441位。

机器人产业:长袖善舞争一流

仅仅数年时间,芜湖机器人产业蓄势而起,成行业翘楚。

作为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依托自主创新突破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整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特种装备六大企业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已集聚企业140多家,率先在全国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机器人本体全面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现代农机:耕耘沃野助丰收

作为安徽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近年来快速发展,已拥有涵盖整机、零部件、新型研发机构、农机租赁等整机及配套企业1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创新平台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以上新产品143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3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84人,基地企业的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位居中国农机行业前三强的龙头企业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农机行业,开发了小麦机、水稻机、植保机、大马力拖拉机等4种新一代人工智能农机产品;收购德国131年的老牌农机具品牌拉贝RABE,推动产业升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高品质的耕作方案,引领我国农业机械迈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通航产业:一飞冲天展新姿

今年4月30日,芜湖宣州机场正式通航,为芜湖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增添了亮丽的一页。

近年来,芜湖市抢抓国家促进民航、通航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将航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从无到有、从整机到部件、从初创团队到龙头企业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芜湖航空产业园现已集聚150多家核心及关联企业,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累计吸引包括通用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航空部附件、航空维修、航空材料等70多个核心及关联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额近400亿元。通航产业链核心企业自主创新,涌现出一批业内“单打冠军”:自主研发CA42机型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基本完成TC取证步骤,打破欧美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全国产CA42机型核心部件在园区配套率将达到100%。钻石航发AE300生产线正在搭建,AEC2.0L适航取证进程加快,有望打破国内适航燃料油发动机零生产制造纪录;航瑞发动机成功搭载彩虹5大型无人机,装备全国首款舰载无人直升机首飞成功。

轨道交通:抢占“风口”赢先机

6月11日,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顺利通过项目工程验收,具备试运行条件,年内可实现开通初期运营的目标。

作为全国第40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芜湖市一手抓制式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一手抓轨道交通产业培育——聚焦轨道交通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4年11月,世界500强中国中车与庞巴迪合资设立的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落户芜湖。芜湖市编制轨道装备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目前,园区已落户企业13家,芜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

新型显示:构筑发展新高地

抢占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新风口。6月11日,芜湖市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搭建新型显示产业链研发合作平台,共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新高地。新型显示为芜湖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稳健,已集聚包括长信科技、东旭光电、三安光电在内的企业40余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十三五”期间,芜湖聚焦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补链固链强链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上下功夫,逐步在新型显示装备、材料、器件、面板、模组等领域培育出了一批优质企业,由LCD平板显示发展到OLED微显示、柔性显示、大尺寸纳米银触摸屏等并举的多技术布局,在超高清视频、汽车显示模组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广阔市场前景。

目前,芜湖长信科技连续多年入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ITO导电玻璃市场占有率超过五分之一、超薄液晶显示面板业务位居全国首位,并逐步拓展到柔性OLED智能穿戴等领域;芜湖东旭光电的液晶玻璃基板产能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映日科技的ITO靶材打破国外垄断,有力推动了靶材的自主可控;熙泰科技硅基OLED微显示器已投产,多项技术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华夏光电在超高清视频领域创新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