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第一闸 筑就两岸安澜梦

版次:T26  2021年07月01日

王家坝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南部,南邻淮河,与河南省的固始、淮滨两县隔河相望,处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为了调节淮河汛期水位,确保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3年建有王家坝闸和库容7.5亿立方米的淮河蒙洼蓄洪区,其中王家坝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当王家坝水位达29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可开启王家坝闸分洪。60多年来,王家坝人民用16次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精神。王家坝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

千里淮河走出桐柏山,抵达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王家坝,360公里的河道落差是174米;可自此而下的640公里,落差仅为22米。淮河汛期,上游洪水来临,中下游因为到高水位顶托,排泄不畅,极容易形成较大洪涝灾害。由王家坝闸进水的183平方公里蒙洼蓄洪区,自然就担负起了舍己为人的社会责任。每当淮北大堤、中下游能源基地、工矿城市以及京九、京沪交通大动脉受到洪水威胁之际,每当淮河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王家坝闸便果断开闸放水。

王家坝人一次次含泪承担家园被淹的痛苦,但他们从来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是灾难面前无所畏惧,立即振作起来,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水退人进,人进田绿,并通过大力发展柳编、板鸭、蔬菜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特别是蓄洪区洼地里随处可见、耐涝经泡的杞柳,更是成了蓄洪区群众的“摇钱树”。他们利用丰富的杞柳资源,挖掘、传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阜南柳编传统工艺,以蓄洪区群众为主编制的上万种柳编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70多年的综合治理,淮河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如今,淮河已初步形成由上游水库、分洪河道、行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王家坝保证水位由29.00米提高到29.30米,有效降低了蒙洼蓄洪区的进洪机率。防洪手段上,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分布和强度。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安徽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把确定开闸蓄洪和拦蓄洪水数量的盲目性降到了最低点。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蒙洼考察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在经历了多次水灾之后,王家坝人民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人水和谐共生之路。如今,通过统一规划、提供建房补助,行蓄洪区群众搬到6个“保庄圩”“避水庄台”,或移民迁建,蒙洼蓄洪区里加固了136个庄台。而且,王家坝镇实施三年庄台居民迁建计划,拟迁建1600户7109人。王家坝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发展绿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栽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和谐愿景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