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本报记者 胡旭 郑莉 王弘毅

版次:T16  2021年07月01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小岗精神,传承“改革基因”,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勇于打破各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

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我省发展实际,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2.4%提高到40.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步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省大力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力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三五”以来,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组建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中国宝武集团与马钢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首次入围世界500强。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战略合作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在省属企业集团公司层面实现与外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有序推进。省属国资国企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上台阶行动计划。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跨越。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焕发全省民营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热情,奋力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把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作为“十四五”的重要战略目标,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持续释放更大改革红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和关键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当头炮”,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省实际,大胆探索,锐意争先,努力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我省决定推行省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在部分市、县(市、区)同步开展试点,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这项改革成果正在向全国推广。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为市场主体破壁清障,是“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我省大力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一照多号等改革举措,把在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举措推向全省,积极为市场主体打破“准入不准营”的制度障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落实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现代市场监管理念。

以更大力度优化政务服务,是各地竞相争先的重点改革领域。我省不甘人后,聚焦“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实现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推动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均走在全国前列。

营商环境改革是具有基础性和牵动性作用的重要改革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我省提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创优营商环境的目标。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的系列提升行动,在企业开办时间、行政审批、工程项目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等20个方面,明确提出对接国内外先进标准的时限要求、服务流程,勠力疏解长期困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堵点痛点难点。优化提升“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根据国家相关方面的部署,积极探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搭建点对点解决企业经营难题的制度性平台。

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成长活力。今年一季度,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00万户,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涌流,正在汇聚高质量发展不竭的动力源。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制度创新“尖兵”,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月31日18时,伴随着汽笛长鸣,一列满载100个标箱的列车从合肥北站出发,经霍尔果斯口岸发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是今年发运的第200列合肥中欧班列。“今年以来,合肥中欧班列新增安特卫普、马德里、索利卡姆斯克等新线路,开辟了‘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新模式。截至5月底,累计开行量已突破1500列。”合肥海关所属庐州海关副关长査成林说。

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5月26日,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认为,一年多来,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长三角呈现出上海龙头高高引领、苏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由“全面参与”转向“深度融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一批重大协同事项加速推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我省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战略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安徽自贸试验区为我们在安徽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无论是政策支持、产业生态,还是创新引导、人才吸引等方面,对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都是利好。”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肖竞表示。

2020年9月24日上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隆重揭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站上改革开放新起点,迎来安徽发展“最大红利”。安徽自贸试验区自揭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义,在重大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政策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截至今年4月底,安徽自贸试验区已新设企业6023家,签约入驻531个项目,协议引资额3648.35亿元。

“重点在营商环境、投资贸易、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区域联动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举措。”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表示。“建设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江海联运平台”和“长三角G60环境科技跨区域产业链集成创新机制”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制度创新案例。今年前5个月,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615.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1.6%,5月份全省进出口总值居中部首位。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贯彻国家战略,助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我省正奋力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