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之路 腾飞引擎

版次:T11  2021年07月01日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牢笼,民营企业迎来春天。图为“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资料照片)

芜湖市滨江风景区。(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戚良鹏 摄

2009年7月5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替代进口的高精度铜板带项目进入试生产,该项目将调整铜产业结构,使铜加工由粗放型向精加工迈进。(资料照片)特约摄影 吴启斌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考察安徽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殷殷嘱托,更高屋建瓴地总结和阐明了深化改革开放的规律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安徽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传统农业省份和内陆省份,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曾被称为“老大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进征程上,全省上下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全省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锻造了经济社会加快腾飞的强劲引擎。

以激发动力为根本,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这是独特的“改革基因”。面对比农村改革更为复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省将中央逐步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与全省发展实际相结合,始终锐意改革、不甘人后,以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勠力激发一个内陆农业省份加快崛起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借鉴农村改革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并实施经济责任制,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启动实施“利改税”改革,把国营企业完全上缴利润改为按一定税率缴纳所得税,探索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这一时期,我省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上锐意争先,积极为企业松绑、向企业让利。1979年10月,我省启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首批试点企业达174家。1981年,省委决定在全省工商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同时,明确了发展轻工业、电子工业和消费品生产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迅速激发了蓬勃的发展生机。芳草牙膏、美菱电冰箱、荣事达洗衣机等一批知名品牌迅速崛起。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认识上的新突破。这一年,我省明确提出,凡是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能够保证国家增收和企业多得的办法,都可以试验和实行。省内国营企业普遍推动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6年启动股份制改革试点,在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改革。蚌埠市被列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改革逐步迈向了产权制度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水区”。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我省明确提出,以企业改革为中心,以市场建设为龙头,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契机,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培育,加大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突出重点,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进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创新阶段。我省顺势而为,推动马钢赴港上市,成为“中国钢铁第一股”。以此为标志,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江淮汽车等重点骨干企业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壮大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在一个传统农业省份逐步挺起工业经济的脊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现代产业产权制度等。明确要求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同时,打破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壁垒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根据这一改革部署,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2007年和2008年,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立足我省非公经济发展不足的省情,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转变政府职能、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贯穿始终的改革主线。1983年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轮大力度机构改革, 2000年在芜湖市探索成立全省第一个市级行政服务中心。2002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为突破口,建设规范、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行简政放权,推进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改革举措。

改革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动力活力,让我省这样一个内陆省份不断加快崛起步伐。

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市场主体持续成长壮大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人民群众建功立业的舞台更加宽广,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汇聚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1979年,全国出现知青返城大潮。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发展的方针,开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改革。“个体户”应运而生。当年10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待业青年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3年免征所得税和工商税等7条合理政策措施来发展集体生产和服务事业,进一步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当年11月,蚌埠市开放二马路市场,成为个体工商户的聚集地。

“傻子瓜子”一度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1979年,芜湖中山路的傻子瓜子铺面因雇工数量达到12人而引发一场全国关注的“雇工风波”。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看一看、放一放”的指示,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市场主体成长拓宽了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党的十二大之后,不同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开创发展经济、方便生活、促进就业的新局面。乘着党的政策东风,全省个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傻子瓜子员工人数已突破100人,全省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27万户。

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私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我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被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性位置。1993年3月,我省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放宽政策,营造环境,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强调推动个私经济发展新的突破,提高个私经济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环境的优化,促进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宁国、天长等县(市)凭借着活跃的个私经济,逐步闯出一条富民强县之路。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破除非公经济的行业和市场准入壁垒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从毗邻的沪苏浙等先发省市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发展实践中,我省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弥补在市场主体数量、规模和竞争能力上的短板,是加快全省崛起步伐至关重要的战略路径。

省委、省政府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放宽准入领域、激发创业活力、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民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对全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市场主体活,则经济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个私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把党中央的改革部署落到实处,持续推动市场主体规模和实力持续壮大,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就一定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皖江开发开放为牵引,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我省地处内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定地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走出一条内陆省份扩大开放之路。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明确提出,“这么一块美景如画的黄金宝地,我看应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住,收了外汇,支援四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异军突起,迅速站到对外开放的前列,发展成为全国的新兴产业。黄山作为世界名山,推动我省迅速打开开放之门。当年9月,万里率领安徽省代表团一行12人访问美国马里兰州,沿途顺访瑞士和法国,迈出了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1980年5月,共有5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访我省,我省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1984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尽快打开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工作新局面的通知》,掀起一轮扩大开放的热潮。当年,全省签约利用外资329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5.6倍。得益于这一时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美菱、扬子等一批消费品牌异军突起,我省赢得了“轻工大省”的美誉。

长江黄金水道,一直以来都是我省对外开放的大通道。1980年,芜湖港被辟为外贸港口,加快了我省发展对外贸易步伐,也把皖江地区推向了我省对外开放的前沿。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成为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年7月,我省提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并就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步伐作出新部署。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合肥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以皖江开发开放为牵引,我省不断构筑起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以开放促改革,推进制度规则对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新要求。出台《关于积极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应对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废止政策性文件289件。当年9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推进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全省对外开放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是全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意义深远的战略抉择。2008年8月,我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呼吁推进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得到两省一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当年12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确定我省参加长三角区域合作活动,探索新的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内容。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启动建设,成为全省推进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

持续扩大开放,提升发展优势,广泛汇聚要素资源,持续增强着我省发展的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