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馆藏珍贵红色文献展在省图书馆开展。我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经验和精神财富,图书馆珍藏的红色文献正是记录这些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献记录峥嵘岁月

■ 本报记者 晋文婧

版次:10  2021年06月18日

省图工作人员精心布展。(资料图片)

6月12日,由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主办,安徽省图书馆承办的“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馆藏珍贵红色文献展”在省图书馆开展。

红色文献一般是指1921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至1949年出版发行或内部编纂的各种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这些珍贵文献包括图书、报刊、连环画、手稿、日记、书信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档案资料。本次展览举办前,联盟成员馆开展了一次文献普查,借此摸清馆藏红色文献的存藏状况。全省有23家图书馆报送了1000多种红色文献,此次展出书刊68种,报纸12种和连环画32本。其中很多文献是首次从库房走进展厅、走进大众视野。

觉醒的号角

今年3月,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很多年轻观众为之刷屏,当代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也关注到这样一本令人热血沸腾的杂志——《新青年》。本次展览中,亦有一本1916年发行的《新青年》,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与之合影留念。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杂志。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月刊创刊于上海,陈独秀创办并主编,由上海群益书社印行。创刊时初名《青年杂志》。1916年9月,自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1923年6月重新出版《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卷期号另起。1926年7月(第五号)最终停办。月刊、季刊、不定期刊总计出版了63期。

我国近代报刊始于19世纪,报刊几乎以剪辑的形式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形象鲜活,当时思想宣战也主要以报刊为载体。

在安徽境内比较知名的报刊如《安徽俗话报》(1904年)。该刊物由(芜湖)安徽俗话报社出版发行。《安徽俗话报》是1904年3月31日由陈独秀发起,半月刊,社址在芜湖科学图书社内。该报以引导群众通达学问、明白时事为目的,包括论说、新闻、历史等13个栏目,语言通俗、文献丰富,是辛亥革命前安徽地区出版的第一家革命刊物,也是当时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白话报刊之一。陈独秀先后发文50篇左右,其中署名“三爱”的有48篇。又如《溶岩》(1934年),这是省立安徽大学时期,由进步学生团体——溶岩社创办的刊物。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毛泽东所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展出版本是1927年12月由中共华中五地委宣传部、(盐城)韬奋书店盐阜分店出版发行的。本书是1927年3月毛泽东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全文用大量的事例就八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近现代以来,革命的先行者们创刊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刊物和著作。省图书馆馆长林旭东介绍,其中不少红色文献诞生于安徽,记录了当时的思想启蒙和斗争历史,书写了百年党史中的安徽篇章。《安徽俗话报》和《熔岩》、《新青年》等刊物,代表了早期新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

战斗的武器

革命年代,我党创办了很多机关刊物,它们是人民的喉舌,也是战斗的武器。在省图书馆及各地图书馆,均有珍藏。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此次展出的《向导》周报出版年份是1926年,出版地为广州。《向导》周报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主要内容,着重时政评论。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其主要撰稿人,其中尤以陈独秀和蔡和森为代表。

《前锋》杂志,是中共中央1923年7月1日于上海创办的一份机关刊物。省图书馆藏有《前锋》杂志创刊号(1954年人民出版社影印件)。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同年7月1日,由瞿秋白主编的《前锋》杂志于上海创刊。它侧重于对中国革命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详细的统计数字和实际资料为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党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创刊号除了发刊词性质的“本志露布”和“寸铁”两个栏目外,其他均为专题文章,其中陈独秀撰发刊词及《中国农民问题》,瞿秋白撰《现代中国的国会制与军阀》《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等文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以中文名“孙铎”撰《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张太雷撰《法西斯主义之国际性》与《近代印度概况》,向警予撰《中国最近妇女运动》,毛泽东也撰写了《省宪下之湖南》一文,用的是笔名“石山”。

《拂晓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机关报,被誉为“叫破五更的报晓鸡”。省图书馆现藏有《拂晓报》1949年发行的第1470期和1485期原件两份。该报于1938年9月2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东征的前夜创刊,彭雪枫亲自题写报头并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是我们的良友》。《拂晓报》创刊时期印量很少,创刊号仅六十份,前期油印版也不过三四百份,随着不断发展,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不仅受到全体指战员的欢迎,也吸引到了大量社会读者,发行量至1500-2000份仍不能满足需求。从300期开始,《拂晓报》已发行到延安、重庆、新县、西安、阜阳、立煌及华北等地,报刊界知名人士交口赞誉。后来还远涉重洋,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南洋各国的大都市。

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拂晓报》等机关报,克服了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困难,以其有血有肉的内容、入情入理的宣传使全体军民受到巨大的鼓舞,真正起到了传播革命道理、指引革命方向、团结革命群众、扩大革命影响的积极作用。

历史的馈赠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近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接连发生,古今、东西思潮交汇碰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被图书馆界、文献学界、历史学界称道的“红色文献”,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新中国从诞生走向繁荣富强的成长足迹,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基因信息。与古籍善本一样,他们都是历史的馈赠。

从某种程度来说,红色文献书籍的保存难度要高于古籍善本。近现代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用纸多为酸性化学浆纸,易老化。而古籍所用的宣纸大部分采用植物纤维制作,纸张呈中性或碱性。工业纸一般寿命低于“纸寿千年”的宣纸。同时,由于革命年代的特殊性,很多红色文献资料发行量较少,所以目前图书馆珍藏的这些红色文献无比珍贵。

林旭东介绍,目前,省内各级图书馆注重红色文献的系统收藏,提供安全的存藏条件,在做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通过缩微拍摄和数字化等再生性保护方式做好备份保护,并有效减少环境或人为因素对红色文献的破坏。省图书馆将组织联盟成员馆共同编印红色文献馆藏书目,充分揭示宣传红色馆藏。值此全国上下喜迎建党百年之际,全省图书馆正联合起来组织红色文献研读活动,建议可在文旅融合基础上增加红色文献研学游项目,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