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从省委一号文件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①

■ 本报记者 范克龙

版次:05  2021年04月19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红瓦灰墙的小瓦房,干净整洁的农家院,硬化路通到门前,门前小菜园内花木成畦,菜花飘香。日前,记者走进来安县张山镇仰山村谢家保老人的新居,老人正在菜园里忙活。

谢家保和老伴都有慢性病,都要长期吃药。好在健康扶贫政策兜底,老两口看病不愁。“前不久,我哮喘病发作,在镇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报销后只花了100多元。”脱贫不脱政策,老谢心里踏实。

看病不用愁,收入也有保障。村里给他安排了村级劳务岗,负责大棚、冷库等村集体资产巡查,一个月收入600元。“一把年纪能为村里做点事,还能有稳定收入,我很知足了。”老谢乐呵呵地说。有了村级劳务岗的稳定收入,再加上2亩菜园的收入和养老金,老两口日子过得很安稳。

仰山村第一书记周勇介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村里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帮扶,分类施策,并结合村集体资产收益分红,筑牢保障屏障。2020年,仰山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4万元,其中14万元用于资产收益分红,全村45户75人受益。

“有劳动能力的,我们鼓励外出务工,村集体给予一定奖励;半弱劳动力,我们通过开发村级劳务岗,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发放劳务费;对于丧失劳动力的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除了低保金、残补等保障外,利用村集体资产收益直接分红,给他们多一道保障。”周勇说。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分类做好统筹衔接,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等实施常态化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加强动态监测,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

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过去有许多群众居住在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深山区、库区和沿河低洼区,贫困程度深。我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该县累计建设集中安置点156处,1670户5459人搬进新居,实现“挪穷窝、换穷业”。

在该县佛子岭镇汪家冲村的小西冲安置点,13户36名山民搬出深山,安居乐业,脱贫户汪正宏就是其一。“土地承包给农业公司,每年租金收入有1000多元,每年茶季我在茶园里摘茶,还能挣到一笔不小的收入。村里还给我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负责中心村的环境卫生。今年我还打算买一辆新的摩托三轮车,在周边拉拉货。”汪正宏露出朴实的笑容。

大别山区毛竹资源丰富,村里因地制宜发展毛竹产业,引进了一家竹板厂,十几名农户在此务工,易地扶贫搬迁户周歧新就在其中。搬进新家,走进工厂,周歧新现在的生活很惬意。“一天有120元的收入,一年收入近4万元,竹板厂离家很近,中午干活回来还能为家中老母亲做饭吃。”聊起现在的生活,周歧新很满意。

“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8.5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如何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聚焦规模较大的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

“易地搬迁不能一搬了之,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各地要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通过产业带动、资产收益增加、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霍山县在后续帮扶上下功夫,动员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组织有条件的脱贫户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劳务输出,并充分发挥安置点附近旅游资源作用带动群众致富,实施“旅游+”绿色减贫,健全搬迁后续帮扶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帮扶质量和成效。

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近日,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大棚内,一株株番茄、花瓜秧“盆景”花枝招展,长势喜人。负责人刘鹏告诉记者,温室蔬菜采用无土栽培,以椰糠为基质,有机水溶肥精准滴灌,营养吸收率比普通种植模式提高一倍。“通过这种种植模式,番茄的采摘期可达10个月,产量提高3倍至5倍,亩产可达4万公斤,亩均收益20万元。”

据刘鹏介绍,目前,产业园已经吸引当地群众近70人务工就业,随着后期项目陆续投产,可以带动当地400多人务工就业。“让农户成为产业工人,进而成为技术工人,未来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户从事智慧农业,我们提供种苗、农资、技术服务,统购统销,做大做强果蔬产业,形成育种、种植、管理、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聚集在产业链上。”

青绿丛中,张露正在栽培蔬菜秧苗。张露是凤台县桂集镇大王村村民,以前在上海电子厂打工,这几年在家里带孩子,打打零工。去年农业产业园开园,她打工就有了新去处。“这里环境好,活不重,离家还近,挣钱顾家两不误。”张露说,她家的3亩地都流转了,现在安心在园区干,有园区做后盾,自己以后也可以开菜园。

产业兴则乡村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省委一号文件指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同时提出,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凤台县持续在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优质农产品上下足功夫,抓好产业项目谋划,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围绕38个脱贫村中建成的40个扶贫园区,继续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