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服务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 韩小乔

版次:05  2021年04月06日

最近,有两则新闻特别暖心。

一是,在湖南常德,7岁的小千自幼缺失监护,唯一照顾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学都成了难题。救助中心联合公交公司,在小千家门口设了公交车临时停靠站,接送他上下学,这是当地53年来首次为一个人设站点。二是,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开了家“抗癌厨房”,18年来坚持为病人家属提供灶台,1个炒菜只收1元。目前这个厨房已由政府出资进行改造升级,新贴瓷砖、加盖雨棚、增加消防设备,焕然一新。

作家毕淑敏曾说,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设立“一个人的车站”,是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细微处的特别艰难与无奈,把规则意识与制度温度充分结合。改造“抗癌厨房”,是看到了平凡夫妻用炉火温暖人心的善举,帮助他们将爱的炉火烧旺下去。在人生困厄之际,你伸手拉一把,我发出一点光,串联点滴善念,汇聚巨大能量,就能给予人们继续前行的希望和信心。

公共服务之光需要照亮更多角落。生活中有一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也不紧迫,但对当事个体却是大事。如果相关部门只是僵化地执行规定、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公交车不可能专门为一个孩子设站,小千上下学难的困境就可能长期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多些同理心,从细微处着手,多想一点、再进一步、考虑得更充分些,或许就能在经济利益的盘算之外,展现更多的温暖善举,也或许就能突破固化的制度框框,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公共服务能够“生火”,也可以“添柴”。好事不怕迟,善政不怕晚。一个善的苗头由个体点燃,一旦政府力量介入进来,与个体携手扶危济难,就能涵养更广泛的社会慈善共识。可以想见,如果后续的公共服务没跟上,简陋杂乱、年久失修的“抗癌厨房”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病人家属很可能失去一个“心灵港湾”。当地政府出资升级改造,带动更多人成为“添柴者”,才能把爱的炉火燃得更旺。现实中,个体的长期善举可能在“单打独斗”中受累受伤、陷入困境,当凡人善举需要鼓励和支持时,相关部门理当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打上公共服务的“补丁”。由善举到善政、再到善治,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把“关键小事”一件件落到实处,就能让小善集成大爱,让大爱聚成暖流。

公共服务需要精细化、人性化、多元化。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看不到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也不是想不到解决的办法,而是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但群众的实际困难摆在那里,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成昆线上的扶贫小慢车,最低票价2元,一开就是30多年,克服了种种困难,串起了村村寨寨;从珠穆朗玛山腰到雅鲁藏布江两岸,邮政普遍服务的足迹遍布雪域高原,为偏远乡镇与外界联系搭起桥梁;同车不同温的合肥地铁,探索差异化服务,环保又舒适……这些都是公共服务精细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生动样本。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公共服务企业都应认识到,对普通人尊重的程度、关怀的温度,展现出社会文明进步的指数。以人为本、用心用情,尽应有之力、行可行之策,公共服务才能落小落细落实,全面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一个人的车站”建在心灵柔软处,“抗癌厨房”传递着爱的炉火,期待这样的善意再多一点、呵护再多一些,让善的回声响彻人间、爱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