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自习室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什么意义?面对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如何提升城市公共学习空间的供给和服务能力?记者就此对话相关专家——

提供更多学习空间 更好满足市民需求

对话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平 合肥市图书馆馆长 李永钢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版次:09  2021年03月02日

记者:作为一种公共学习空间,共享自习室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什么意义?

王平:第一,共享自习室的出现,强化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氛围。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不只是学生在学习,而是全社会都在学习。“最是书香能致远”,越来越多共享自习室的出现,能够对周边人群产生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跨入自习室,传递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新学习观。第二,共享自习室对建设学习型社会,能起到硬件支撑的作用。现有的城市公共学习空间,难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共享自习室不仅能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还通过精心服务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学习者的自律性和学习效率。

李永钢:共享自习室的火热反映出社会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浓厚氛围,相比传统的图书馆、书吧等学习场所而言,共享自习室环境优美、服务周到。从时间维度上看,共享自习室考虑了一些上班族和考研族的需求,常常会营业到深夜。从空间形态上看,共享自习室力求实现一种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平衡,这里既是集体学习的场所,又能为城市中有自习需求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总体来说,共享自习室打破了传统,是目前公共学习空间不足的一种有益补充,对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具有促进意义。

记者:共享自习室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学习越来越重视。面对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当前城市在公共学习空间建设上还存在哪些不足?

王平:当前,社会对学习场所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大学生考研、考公等,需要自习室,上班族为了充电、退休人士为了充实晚年生活等,也需要安静的学习空间。而现有供给体系无法有效满足需求。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和大学自习室“一位难求”,甚至有人天不亮就来图书馆排队。另一方面,现有公共自习室时间管理比较严格,特别是晚上关门时间早,容易打断一些学习者“想再多看会书”的学习劲头。面对“学习大军”的需求溢出,经营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需求,并用共享自习室这种商业形式去满足它。

李永钢:一是目前能够免费开放的学习空间数量较少。以合肥市为例,目前仅有安徽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包河区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提供免费的自习座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二是开放性不够。作为公益服务单位,无论省馆还是合肥市馆,开放时间都相对固定,无法满足一部分读者的特殊时间需求。三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有限。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而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空间、服务半径都是有限的,主要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内的读者为主,偏远一点的人们仍较难享受这些免费公共资源。

记者:接下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城市公共学习空间的供给和服务能力?

李永钢: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窗口,更好满足市民在学习与阅读方面的需求,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近年来合肥市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积极致力于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一是推动建设合肥市中心图书馆。目前合肥市中心图书馆正在加紧建设中,投资8亿,总面积6.5万平米。中心图书馆选址天鹅湖畔,地铁3号线与4号线都可直达图书馆。中心图书馆还将设立专门的更加优美舒适的公共学习空间,为读者学习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二是积极建设城市阅读空间。近几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建设了110个城市阅读空间,这些阅读空间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域,分布在老百姓身边。这些阅读空间也是合肥市图书馆的分馆,市民在任何一个阅读空间都可以免费看书、借书、自习、参加阅读活动,在家门口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