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过度医疗”需对症下药

■ 徐 海

版次:05  2021年02月09日

近日,北京某医院被患者举报推销现象严重,涉嫌过度医疗,3万元能治好的病竟花了33万元,引发关注。

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进行过度医疗,并不能真正提高诊治价值。首先,过度医疗不仅导致患者支付额外的医疗费用,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给患者的财产和身心造成伤害。其次,过度医疗使医疗机构和医生在正常范围实施治疗的行为受到质疑,破坏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导致医患矛盾升级。再者,无法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高效使用,导致费用快速增长,引发医保基金安全风险。

之所以出现过度医疗,一方面因为有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利欲熏心,诱导患者进行过度医疗;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有的医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采取“筑高墙,防漫堤”的做法,对患者进行过度的防御性治疗。

目前,涉及过度医疗的法律制度不少,但过度医疗问题仍然突出。造成过度医疗的根源是医疗供给存在一定的垄断。医学的专业性决定医疗供给方与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患者无法知悉充分的医疗信息,优质医疗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又导致医疗供给方对医疗资源具有自然垄断,因此,过度医疗虽常被人诟病,但仍不缺市场。摘除过度医疗这颗毒瘤,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律惩戒,还要从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有效进行制度性整治。

加强医疗机构信用管理,增加医疗机构信用透明度。目前针对过度医疗采取的惩戒措施大多是一次性的,无法形成长效机制。信用管理具有长效记忆功能,可以有效保持管理力度、提升管理质量。将过度医疗列入失信名单,建立信用评分体系,提高医疗机构信用水平。向社会定期发布信用黑白名单,调动全社会力量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用识别能力。建立信用监测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医疗机构预算管理、检查稽核、资质管理等相关联。完善全流程信用管理,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激发医疗机构的内在约束力。

促进医疗资源有效流动,打破医疗资源垄断。全民医保时代已经来临,要加快破除医保适用的地区壁垒,打破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资源垄断,早日实现跨地区对接,使患者在更大区域内实现“用脚投票”。加快医疗资源整合,加大跨地区医疗资源协调力度。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保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及医疗卫生保障机制的普惠性。改变医疗市场供给结构,引导医疗机构通过医术医德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患者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性。

“医者,仁心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治理过度医疗这个沉疴顽疾既要下猛药,更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