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风雨兼程奋进 砥砺转型跨越

版次:08  2021年01月27日

国家级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陕汽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职工在“百日冲锋”行动中生产新能源汽车。

国家级淮南高新区产业园内,安徽灰熊视创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加紧生产出口海外的液晶电视机。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吸引大量野生鸟类栖息。

寿县小甸镇杨圩村电商服务中心,通过中国邮政电商平台销售本地扶贫产品,增加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

潘集区古沟民族中学学生在校园非遗传习基地内学习淮南市级非遗“泥老虎”制作技艺。

抓好煤炭安全开采,保障华东地区能源需求。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淮南煤化工园区传来喜讯:1月21日上午,安徽嘉玺新材料公司投资的年产35万吨苯乙烯项目正式投料试生产!

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从工程竣工到产品试验,18个月的达产速度让人为之侧目。在打造淮南煤电化气千亿航母产业链的步伐中,淮南市委、市政府营造了“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一个个坚实的脚步,锻造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筋骨”,奏响了淮南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转型发展 实干跑出“加速度”

走进位于谢家集区的智造园区,一个个标准化厂房里,传来隆隆的机器轰鸣,产业工人正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通霸二期超级电池生产及研发、敏淼龙虾生态园……伴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相继签约落地,淮南市老工矿城区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全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淮南市围绕打造煤电化气千亿级全产业链目标,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招商引资”是淮南转型发展的“第一战场”。“十三五”期间,淮南市上下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的理念,着力创新招商方式,狠抓项目落地实施,新开工招商项目超过890个,总投资超过2430亿元。

“我们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等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大通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孙岭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让来淮投资的企业感受到“家”的温暖。

中车瑞达电机研发和生产、大通唐兴高端装备产业园、毛集先进制造产业园、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等135个项目开工建设,嘉玺新材料、引江济淮淮南段等213个项目加快推进,济祁高速三觉连接线、中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等64个项目建成……

2020年,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30.3%,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作为规上企业的承载地,全市6大园区凸显着“1+5”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培育的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2%,全市经济在逆行中迅速恢复,显示出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在转型发展中坚持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推动“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1.8:44.8:43.4调整为2020年的10.9:39.8:49.3。

三篇文章 撬动发展“强引擎”

虽值寒冬,但淮南经济开发区的陕汽淮南专用汽车公司却是一片红火景象,一辆辆重卡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2020年,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已达75亿元,产量达2.6万辆,产值增长72%。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做好煤电化气资源、非煤产业、山水生态文化三篇文章,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淮南市扬‘煤’之长打优煤电资源牌,下大力气、下足功夫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链。”淮南市发改委主任戴宜斌说。

从淮河能源集团克服疫情实现复工复产到中煤新集有力保障煤炭供应;从“平圩不平常、单机甲中华”美誉的平圩发电厂到新开工建设的潘集电厂;从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产出“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到安徽嘉玺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从淮南矿区煤层气进入民用时代到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实施……

淮南市初步形成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煤电化气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超600亿元。

2020年3月6日,随着一声令下,工程机械开疆扩土……淮南市国家级大宗固废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在潘集区正式启动。这一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建成后,煤矸石将变身陶粒、板材等新型材料。

高端金属制造、陕汽及其配套、大数据、煤电固废综合利用……一个个非煤百亿产业集群的培育,为淮南市转型发展铆足了后劲。

当恒大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温氏集团等一批国内500强企业、民营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相继落户,淮南正从“一煤独大”走向“百花齐放”。淮南煤电产业占GDP比重也由2015年的27.5%下降至2020年的24%,“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的近70%来自非煤电产业。

走进绿色八公山,领略名山风采,感受淮南子文化,品味中国成语典故……淮南市建设以山脉为纽带的名山旅游圈、以水系为载体的秀水旅游线、以人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带,山水生态文化文章擦亮了“楚风汉韵·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沿着淮河从东至西,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三山鼎立,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三水环绕,一幅幅绿色画卷绵延舒展……淮南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添着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底蕴。

创新突破 激扬发展“新动力”

“我们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平台已有13家企业在运行,并建有一个院士工作站。”1月20日,在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研究院负责人宋磊介绍,将以通过研究单元入驻、支撑重大项目申报、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平台等方式,汇聚人才,吸纳科研团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优化,众多创新平台落户淮南。如今,淮南市拥有国家级研究院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省级实验室3家;国家级、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43家。

淮南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淮南市出台《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并于2019年12月1日实施,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积极打造创新样板,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推进,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山河药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淮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44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前四位。

启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十三五”以来,淮南市紧盯难点、痛点、堵点集中发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链条审批服务开启办事创业“一事通办”模式,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中电科八所宇航光纤互联技术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等3个省工程实验室通过组建验收……2020年,淮南市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注册商标4500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进急需紧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名。

迈步“十四五”,淮南市正面临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纵深推进带来的机遇,面临着5G、大数据、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突破带来的机遇,面临着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带来的机遇。

如今,淮南市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保持战略定力,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十四五”规划的美好愿景转变为淮南的生动图景。

(文/柏松 图/淮南市委宣传部 淮南市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