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词热变”的背后

■ 许蓓蓓

版次:11  2021年01月19日

曾几何时,“拆违”还是一个冷冰冰甚至带着些敏感的词汇。而现在,却已成为一个有温度、被认可、受追捧的“热词”。经过大拆违,狭窄道路变得宽阔敞亮、违建厂房变成生态游园、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是诠释“冷词热变”的最好注脚。

拆违既是腾挪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的内在需要,也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既是政府工程,更是事关群众利益、顺应群众期待的“民心工程”。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高位推进,让一处处棘手的违法建设问题逐步迎刃而解,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也让城市焕然一新、拔节生长。

城市拆违,既要善“拆”,更要善“治”。“拆”是关键,“治”是核心,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拆违不是一拆了事,粗暴推进,它涉及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等方方面面,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在拆违前、中、后等各个环节,以善“治”、巧“治”为钥,对于可能存在矛盾问题的种种因素、各方关系,统筹协调、灵活处理,从而保障拆违工作顺利进行、平稳过渡。

怎么治?记者认为,应当以“制”为纲,以“法”为绳,以“民”为本。以“制”为纲,即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拆除违建相关的制度、文件,建立控制、治理违建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加大对拆违工作的法律保障力度,充分运用法律依据和公开手段,加大对违法主体的惩处力度,让相关人员及广大群众更加知法、懂法、守法;坚持有情操作,走群众路线,第一时间查处对群众生活有严重影响的违建,充分依靠群众、赢得群众对拆违工作的支持,全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城市拆违工作中,还存在种种难以克服的老问题、新矛盾,还需进一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扎实稳步推进,深入作好“拆”“治”两篇大文章,真正实现拆出新空间,拆出新环境,拆出新发展。